第47章 的哥刘光齐见证崛起华夏(1 / 4)

2008年的夏天,京城仿佛一个巨大的舞台,处处洋溢著奥运盛事的喜庆氛围。

大街小巷掛满了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帜,志愿者们身著统一服装穿梭在人流中,整个城市焕发著前所未有的活力。

而刘光齐的计程车,成了这个舞台上一个小小的移动观察点。

他那辆编號“京bn7749”的復兴大眾,默默地匯入四九城街头万辆计程车组成的洪流,成为连接这座古老都城与外部世界的一条细微却真实的纽带。

车身擦得鋥亮,车內一尘不染,座椅套是昨晚刚换的,还散发著淡淡的洗衣粉清香——刘光齐对这辆谋生的伙计格外爱惜。

起初的几天,刘光齐对这份新工作还很不適应。

多年规律的监狱生活让他对喧囂的街道和繁忙的交通感到些许无措。

內心多少还是有点抹不开面子,每当等红灯时,他总是不自觉地压低帽檐,生怕被熟人认出。

他小心翼翼地驾驶著车辆,听著车载电台里不断播放的奥运信息和交通指引,恍惚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窗外是高耸的摩天大楼和熙攘的人群,与他记忆中十几年前的京城大相逕庭。

“师傅,去鸟巢。”一位中年男子拉开车门,带著浓重的南方口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好嘞,您坐稳了。”刘光齐熟练地打起空车灯,驶向北辰东路。

这是他本周第六次前往奥林匹克公园。“您也是来看开幕式的”

“是啊,盼了一辈子了。”乘客兴奋地说,脸上洋溢著喜悦,“我是粤州来的,搞到一张开幕式门票,比中彩票还难啊!

我们厂子里几百號人就我一人抽中了,大家都说我这是走了大运!”

道路两旁,奥运旗帜迎风招展,志愿者的身影隨处可见。

刘光齐透过车窗望向那些正在指挥交通的年轻志愿者,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这样意气风发,那时候唱著歌和老同学任我行不知疲倦的修粤交会展馆和酒店。那段岁月恍如隔世,却又近在眼前。

刘光齐回来最怕见的是跨院的肖镇,肖镇算是他正宗的半个老师,他这个曾经的腐败分子感觉给肖镇丟了大脸。

每次车子开到跨院附近,他都快速通过,生怕撞见肖镇。

老同学任我行任大佬请他几次出去吃饭敘旧他都装鸵鸟,还是任我行亲自调北斗定位把这老头堵到。

两位老同学才算聚在一起吃了顿饭。任我行现在是军部总装大领导,日常挺忙的,有时候他老师肖镇使唤他使唤惯了,也得跟在肖镇屁股后面干活。

“光齐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这躲躲藏藏的像什么话!”任我行当时拍著他的肩膀,声音洪亮,“挺直腰杆做人,日子还长著呢!”

奥运会开幕前一周,刘光齐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接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日本的山本老先生。

山本先生头髮白,衣著考究,手中拿著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车后,他用流利的汉语说:“麻烦去奥林匹克公园,我想先看看主场馆的外观。”

刘光齐有些惊讶於老人纯正的汉语:“您的汉语真好。”

“我是早稻田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专业的教授。”山本微笑道,眼镜后的眼睛闪著智慧的光,“这是我第八次来北京,每次来都有巨大变化。

1988年我第一次来时,长安街上自行车还是主力军呢。那时候哪能想到,二十年后的北京会是这般景象。”

车经过北四环,全封闭版本鸟巢和水立方的雄姿映入眼帘。

山本先生拿出相机,不停地拍摄著窗外景象,嘴里不住地讚嘆。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老人喃喃自语,“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华夏的技术进步,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看那个『鸟巢』,它没有刻意採用华夏传统建筑元素,却让人联想到华夏陶瓷的鏤空工艺。”

刘光齐有些惊讶於老人的洞察力:“您说得对,我们很多司机培训时也讲过,这些建筑是现代科技与华夏文化的结合。

就说那鸟巢吧,它的钢结构编织就像老北京的手工艺品,既有现代气派,又有传统韵味。”

“2008年京城奥运会开幕式將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山本先生继续说,手指轻轻敲打著膝盖,“我研究华夏文化四十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受到华夏文化的活力。这不是简单的復古,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