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肚子还没动静(1 / 2)

卖了鱼,得了鱼钱。

又从王大人那里得了赏物,大年这一天算是满载而归了。

在钱庄把铜钱换成三两五钱银子,自己则留下五百铜钱零用,趁着太阳还没下山,大年喜滋滋的回家了。

晚上,小月算账的时候,看着大年拿出二两带回四两,还得了茶叶跟新的毛笔,自然是喜上眉梢。

“十二两多了呢!

有钱真好,有了钱,咱家以后就能多买米买肉了。”

大年也是笑了笑,捏着小月的肩膀:

“光靠买怎么行,这米价变得这么厉害,万一哪次涨上天了家里岂不是要饿肚子了,所以,我想多种点地多栽些树,自给自足才是王道!”

“嗯嗯!

都听你的!”

第二天,家里已经在忙着备年货了。

大年以为年货都是快要过年的时候直接到街上去买,又快又方便。

其实乡间百姓都是提前个把月自己动手,银钱能省则省。

“今天准备打糖材料了。”

小月和娘搬出一个大木桶,里面是昨夜已经浸泡好的小麦。

捞出小麦,铺在垫着纱布的扁平箩筐上,再用两个板凳搭着箩筐,放在屋前避光的地方。

等到过几天麦子芽,麦芽长出一寸左右就能切碎熬汁做糖了。

大年则带着两个丫头在收拾柴房。

“哎哟,手怎么这么凉啊?”

看着两个丫头身上穿着厚厚的麻布衣服用来御寒,大年捏着大丫头的手,不禁心疼道。

“没事,小孩身上三把火,老人身上棉花裹嘛,不冷的爹爹。”

“不行哦,手脚冻坏了可是要生冻疮的!”

大年搓着大丫头的手,也没了心思收拾柴房,把两个丫头揽回屋,问小月要了她们做衣服的尺寸和两百铜钱。

虽然小月也给她们做了一件冬衣和冬裤,但是大年看了,里面没有缝制棉花,就单纯的料子厚。

到了村北刘家裁缝铺,是之前刘叔家儿子开的。

“哦,做棉衣棉裤啊?那价格可不便宜哎,棉花现在紧俏的很,要做几斤重的?”

“啊……就我家两个丫头穿的,大人的衣服回头上街去买!”

“嗯……也是,那就做三斤吧,两个孩子连同衣裤一起,孩子个头长得快,裁制衣服划算,大人嘛!

一件棉衣能穿好几年呢!

哈哈!”

刘裁缝跟大年差不多大,拿着剪刀剪着跟前布料,一边跟大年打趣着。

四件棉衣一共一百五十铜钱,大年给了尺码草,付了五十铜钱定金,余下的刘裁缝坚持要等衣服做好再给。

“咱这行就是这规矩,衣服做好了再给剩下的钱!

嘿嘿!

后天来拿衣服吧!”

如此,大年笑了笑,收好钱不再说什么。

回到家,大年继续收拾柴房。

柴火是一家做饭取暖的主要来源,多囤点柴,等到天气真冷的时候,也不用上山去砍柴捡柴了。

只是之前没盖鸭棚,家里的八只鸭子都是养在柴房里,一股子鸭粪味儿熏的大年都快睁不开眼睛了。

等到收拾好柴房,大年从吴老二家借来斧头,把一些大的,粗的树桩子劈成片状,晒干后再囤起来。

正忙着,小月娘捂着嘴乐呵呵的从院外走了进来。

“娘,啥事啊这么高兴?”

大年挥着斧头,也跟着咧嘴笑了。

“张家媳妇刚刚生了,是个龙凤胎!

你手里活儿先停下,跟娘一起去送送礼!”

小月娘说着,从怀里扯出一张红布,包了一叠铜钱,数了数,共八十。

家里没有啥物品能送的,干脆就直接送礼金,这样也喜庆。

大年此时也想了起来,之前分地的时候张枣就说过自己媳妇怀了崽,算算日子,也该生了。

就这样,大年肩膀扛着二丫头,小月娘牵着大丫头,四人到了村东张家。

此时张家门口站满了来贺喜的人,一时间人声鼎沸,有哭声也有笑声,倒也热闹。

在哭是张家媳妇的娘家人,从外地特地赶来的,

自己女儿才生完孩子,刚从“鬼门关”

走一遭,能不心疼的满脸泪痕吗?

张家婆婆则也是擦着泪,安慰着亲家两人。

“凤儿姐!

恭喜了啊!

大喜的事儿哭啥呀!”

小月娘触景生情,也是眼眶红红上前捏起张家婆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