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潜艇的尾流有很多种,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只是不那么容易看见,并不等于看不见。最容易理解、最常见的航迹尾流,虽然由于潜艇在水中航行,肉眼看起来不明显,但其实是造成了海面的波纹变化的,这种变化长度可以达到20公里以上,持续时间可以高达1个小时以上,当海况不高的时候,这是一种很好的搜潜信号。”
至于别的尾流,要么被高振东归类到别的方案里,例如磁尾流,要么暂时意义不大,高振东没说。
但是海面上的航迹尾流这么大个东西,实在是非常有用的,只是……
“但是这东西我们从飞机上看不出来吧?更别说卫星上了。”
高振东笑道:“是的,不容易,但不等于没办法,有一种雷达可以看得清楚,而且这种雷达的用处很大,不止用在这一个地方。当然,难度也很高就是了。”
雷达?雷达能看见这种波动变化?那意味着雷达要能描绘出一大片区域的图像来,甚至这种图像都不是简单的平面照片,而是三维的立体图像。
如果真的有雷达能达到这个效果,那的确不止反潜一种用途,甚至可以说,拿这东西来反潜,是大材小用了。
但是这种雷达真的存在?
在座的同志基本上没有专门搞雷达的,对此一无所知。
防工委领导及时站出来,既然这些同志都不是搞这个的,那这个消息就不用在这里说了。
“好,好,不管难不难,回头我叫搞雷达的同志们来找你。”对于防工委和海军来说,只要知道高振东又有新想法就行了,他们很清楚,在雷达方面,高振东在国内也是最顶尖的那种,而且特别擅长具体的器件和特殊的算法,以及极为新颖的思路。
好东西啊好东西……虽然这个东西八字还没一撇,但是光凭着高振东透露出的一鳞半爪,就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听起来,好像是飞机飞上飞一圈,地上的地形就被测出来了,而且精度还颇高?侦察利器!
这第一个就有如此收获,让同志们对高振东脑袋瓜子里那些反潜手段更加的好奇起来。
“还有什么手段?”海军的同志根本按捺不住。
“其实还有一个,是比较现成的,红外线热成像!”
“热成像?”水下那么冷,热成像能有什么鸟用?简直就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高振东笑道:“对,热成像。潜艇是要散热的,不论是内燃机还是特种燃料,他们的效率都是有限的,多余的能量几乎都是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来,而且功率越大,需要散发的热量就越多。这种情况,在特种燃料潜艇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那东西功率大,而且是没法停机的。”
特种燃料潜艇,也难为高振东同志明明什么都知道,还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硬生生起个名字出来,海军这头的领导差点大笑起来。
嗯,特种燃料潜艇更明显,那就好,要抓的就是特种燃料的。
“潜艇在水下散发的热量,足够使得周围的海水产生足够让热成像仪分辨出来的温度变化,会在海上形成一条热尾流。这种办法好处就是技术现成,而且较为直观,可搭载平台多,当然,弊病也有,潜艇太深不行,几十米还可以,而且受天气影响大。”
高振东弄的碲汞镉热像仪,只是分辨率低,一致性略差,但是要说灵敏度,可是不算低的。只要做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并且潜艇潜深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