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1201厂外设研究所和运算所的。
“今天怎么到得这么齐?”高振东笑道。
1201厂他时常都在过去,按说不应该这么急切。
运算所的池所长和外设研究所的小高所长对视一眼,池所长道:“接到个任务,就过来了。正好和高所长他们的工作有重迭,所以就一起咯。”
两位都是所长,但是哪怕小高所长是高配,但级别依然小有差别,此时自然是以池所长为主导。
高振东笑道:“什么任务?”不会吧?关于超级计算机的事情,自己的报告还没打到防工委呢,难道十二机部也早有想法?
“是防工委下的……”池所长笑道。
难道是防工委那边等不及了?不至于啊。
高振东心里还在犯嘀咕,不过很快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和他想的不太一样。
“防工委要求,我们研制一种容量更大的可移动存储设备,不一定要能随意擦写,但是容量要大,存储要可靠,移动要方便。”
实际上,高卢人遇到的那个自夸似的问题——成果多到装不下了,在防工委这边也同样遇到了。
尤其是需要图文并茂的时候,问题就严重起来,随便一个课题,需要的软盘数量动辄几十上百。当这些图不完全是矢量图,还有必不可少的位图的时候,情况就更加严重起来,哪怕这些位图经过压缩也不行。
嗯?高振东没想到的是,防工委这么快就有这么超前的需求了?
池所长补充道:“我们觉得,这东西就是软盘,只是容量要比软盘大得多。”
你还真没说错,高振东点点头,没有多说,而是问道:“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池所长将目光转向了小高所长,深入到细节,还得是这位来,因为实际工作是他们在做。
“我们第一考虑,是在硬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硬盘的研究工作,最终是落在1201厂的计算机外设研究所头上,他们也正在高振东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工作。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明显不靠谱,要不然高振东上辈子就能看到可以移动的硬盘裸碟片了。
“不过最终我们发现不行,主要是数据密度太低,相比软盘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势,甚至还要差一些。硬盘盘片的数据面积密度并没有比软盘好,而且碟片又厚又重,相同的数据量,不但面积没比软盘少,甚至连重量都比软盘重很多。即使不考虑真空封装盘,也没法用。”
高振东乐了,是真的乐,他甚至都没想到把硬盘毙掉的,不是对真空环境的需求,而是数据密度这个本来是硬盘的强项的参数。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不奇怪,60年代的硬盘和80年代的软盘比数据密度,的确不占优势,这年头的硬盘既没有被小高所长称之为“真空封装盘”的温彻斯特盘结构带来的高速旋转速度,也没有巨磁阻磁头带来的超高数据密度。
而这个真空封装盘,正是高振东正在指导着1201厂计算机外设研究所在做的东西。温盘结构由于磁头和盘片不接触,能实现非常高的旋转速度,属于是一项能吃好几十年的基础技术,对于计算机产业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接到任务的运算所和外设研究所来说,连硬盘都不够看,那就真没辙了,连路都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