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不就是一些石头嘛,就能增加水稻产量?(3 / 5)

大唐孽子 南山堂 3867 字 7天前

但是要像在襄阳这里一样,还是没有那么容易啊。”

    “是啊,也不知道朝廷的这个政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我觉得我们得拜托观狮山书院的哪位郎君帮我们写封信,想办法让人带回去,把亲戚里头还有闯劲的几家人都劝说过来。”

    石良的这个想法,应该代表了襄阳县很多关中移民的心思。

    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襄州这里并没有安排突厥人迁移到这里,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关中农户。

    “这个主意好,我看朝廷不可能一直支持关中道的人移民江南,到时候要是取消了一百亩的永业田,只剩下二十亩的话,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这些永业田,真要是拿去卖,至少也要几百贯钱呢。”

    虽然这些移民的永业田在五年内是不准许自由买卖的,但是终究还是有价值的。

    就像后世大城市里的拆迁回迁房,说多少年不准卖,难不成因为这个就不值钱了吗?

    广州的猎德村、林和村、冼村,那可是据说人均家产过亿的土豪村。

    除了拆迁补贴的钱,回迁房的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对啊,也别等了。现在水稻还在抽穗,暂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照料的,一会我们就去找一找观狮山书院的那些学员吧,我觉得那个姚郎君就很热情,在村里的蒙学应该可以找到他。”

    “那还等什么?我们赶紧去吧,正好我也有很多话想跟大哥他们说呢。”

    ……

    姚远是今年春从长安城来到襄阳的。

    作为格物学院的学员,他还没有毕业。

    不过,书院除了鼓励毕业的学员去到各地担任胥吏和里正,对于高年级的学员,也是支持他们去外面游学一两年,然后继续回到书院学习。

    李宽不希望观狮山书院出来的学员都是一堆书呆子。

    很多东西,你不自己去亲身体会一把,别人说破嘴,你也是领悟不进去的。

    就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长辈都说去了公司要圆滑一点,要这样那样。

    但是,有几个人听得进去?

    反正李宽以前自己是听不进去的。

    而经历个几年磨砺,吃过许多亏之后,对当初的那些话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字呀。

    “好了,今天的算学就跟大家说到这里为止,下午接着学习昨天还没背完的《三字经》。”

    姚远受到自己耶耶的影响,选择了进入格物学院。

    但是,基本的蒙学教育,他还是能够胜任的。

    “姚郎君,你今天没有去山上找石头啦?”

    姚远刚走出课堂,就看到外面的石良、石文两兄弟。

    虽然大家是到了襄阳才认识的,但是姚远的耶耶姚默三是楚王府的匠人,而石良兄弟是楚王府的佃户,凭空之间就多了一丝亲切感。

    再加上书院让学员去到各个南洋水稻推广的移民州府,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帮助移民尽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协助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所以姚远基本上都能认出梧地村的村民,其中石良兄弟更是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