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莫非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4 / 5)

大唐孽子 南山堂 4954 字 9天前

    “那你们有想过是为什么吗?总不可能是林邑人比我们大唐百姓还要勤劳吧?”

    “怎么可能,那些人懒得跟猴子一样,整天游手好闲的模样。”

    房遗爱觉得南洋的那帮人,很多都是无所事事的在到处晃悠,反而是地里面不时的能够看到一些农妇在耕作。

    “那些人那么懒,偏偏还很少饿死的。而我们大唐的百姓很勤劳,可是一旦遭遇到灾荒的时候,却是没有几个能够轻松渡过,你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吗?”

    被李宽这么一问,尉迟环和房遗爱总算是察觉到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

    莫非是跟这些稻谷有关?

    大堂之中一时陷入了寂静。

    “王爷,林邑国的水稻,莫非产量比我们要大很多?”

    一旁的王玄策试探着问道。

    “对啊,是不是林邑的水稻产量比较大啊?”

    尉迟环也觉得王玄策的这个猜测似乎能够解释李宽的问题。

    在大唐,普通的农田,一亩地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决两石。

    这一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而到了后世,水稻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过了两千斤。

    当然,这种特殊的试验田出产的水稻产量,意义不大。

    可哪怕是普通农民种植的杂交水稻,亩产突破一千斤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么一对比,大家就知道大唐的时候,粮食亩产到底有多低了。

    也难怪王玄策这么快就往水稻产量方面想了。

    “玄策你说对了一小半。林邑也好,占城也好,他们的水稻产量着实比我们的要高一些,但是顶多也就高了几成。”

    “王爷,几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王玄策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不,这不是最了不起的,南洋的水稻,它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这才是最关键的。”

    “一……一年三熟?”

    王玄策不可置信的看着李宽。

    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粮食是一年三熟的。

    粟米也好,小麦也好,水稻也好,不是都是一年一熟的吗?

    这个时候,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也感受到自己带回来的水稻似乎很不简单了。

    “没错,人家的水稻就可以做到两熟或者三熟,所以那里的人不容易饿肚子。”

    李宽想到南洋周边那些国家,要说地理位置,还真是不错。

    一年四季都没有严寒,随便种一些水果粮食,产量都很不错。

    但凡是勤劳一点,想饿死都不容易。

    “那要是我们大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