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崇祯继位后金崛起(1 / 2)

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奇葩皇帝天启落水驾崩之后,由于其没有子嗣,只得由其弟朱由检登基继承王位,改元为崇祯,是为明思宗,早在其还是王爷时,被天启帝封为信王,对魏忠贤、客氏等一干阉党就深恶痛绝,登基后的崇祯帝,决心铲除阉党势力,重振朝纲。

他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积蓄力量,密切关注着魏忠贤等人的一举一动。

魏忠贤察觉到新帝的态度有变,心中不免惶恐,但仍妄图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势力继续把持朝政。

一日,崇祯帝突然召魏忠贤入宫。

魏忠贤战战兢兢地来到宫中,以为大祸临头。

然而,崇祯帝只是温和地与他交谈,询问了一些朝廷琐事。

魏忠贤摸不清皇帝的意图,只能小心翼翼地应对。

此后,崇祯帝逐步削弱魏忠贤的党羽,将一些依附于他的官员撤职查办。

魏忠贤的势力渐渐被瓦解,他感到大势已去。

终于,崇祯帝一纸诏书,列举魏忠贤的种种罪行,将他贬往凤阳守陵。

魏忠贤在途中自知末日将至,最终上吊自杀,阉党势力就此土崩瓦解。

崇祯帝初步实现了他铲除阉党的目标,开始着手整治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辽东半岛,成为了大明王朝抵御外敌最强大的堡垒,此时的孙承宗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成为了大明王朝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孙承宗不但战略眼光独到,而且极具智慧,在众多手下中现了两位军事天才:一位是毛文龙,另一位则是后来的辽东督师袁崇焕,孙承宗对这二人极为看重,悉心栽培。

毛文龙果敢勇猛,善于奇袭,在辽东沿海地带多次主动出击,搅得后金后方不得安宁,令后金军队颇为忌惮。

袁崇焕则心思缜密,擅长防守,修筑的宁远城固若金汤。

然而,后金也并非坐以待毙。

皇太极继位后,深知这三人对后金的威胁,便施展反间计。

他故意散布袁崇焕与后金勾结的谣言,崇祯帝本就生性多疑,听闻后信以为真,一怒之下将袁崇焕下狱。

孙承宗听闻此消息,心急如焚,赶忙上书为袁崇焕辩解,却也被崇祯帝猜忌,逐渐被边缘化。

毛文龙虽依旧坚守在辽东沿海,但失去了有力的支援和配合,处境愈艰难。

后金趁机加大了对辽东的攻势,大明王朝在辽东的局势急转直下。

此时大明王朝的西部边疆,西域广大的关外之地,崛起了另一个强大的敌人后金。

早在宋朝时的金国,自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金国后,就成为了宋朝最强大的劲敌,二百多年后,金国后裔的另一支满族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强大的军事威胁下在次统一各部,建立了后金,进而在次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劲敌;在辽东局势紧张之时,西部边疆的后金也没闲着。

皇太极一面加紧对辽东的进攻,一面暗中派人联络大明内部的一些势力,企图里应外合。

而在京城,崇祯帝虽然铲除了阉党,但朝廷内部依然党争不断,官员们只顾着争权夺利,对边疆战事并不上心。

毛文龙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仍拼死抵抗后金的进攻。

然而,后金的攻势太过猛烈,他的军队伤亡惨重。

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人物出现在了毛文龙的营帐中。

此人自称有破敌之策,能助毛文龙扭转战局。

毛文龙起初心存疑虑,但在局势危急之下,还是决定听听他的办法。

原来,此人竟是后金内部的不满分子,因不满皇太极的一些决策,前来投靠大明。

他带来了后金的一些机密情报,毛文龙大喜,立刻根据情报调整战略,准备给后金来一场出其不意的反击……

努尔哈赤作为后金的开创者,子嗣众多,其16个子嗣在清朝建立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褚英:长子,曾立为太子,后因性格暴戾被废黜并处死。

代善:次子,礼亲王,拥立皇太极继位,结局较好

阿拜:三子,庶9妃所生封镇国将军,事迹较少

汤古代:四子,因战败而自杀。

塔拜:六子,能力平庸封辅国将军。

其中代善文武双全,极具军事天赋,在皇太极成为继承人后,成为了皇太极的左膀右臂。

此时,大明王朝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崇祯虽全力应对,几乎废寝忘食,然其能力有限,加之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随铲除了祸国殃民的阉党,使得正义之士“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