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姜东的分析(2 / 3)

厘米。这些数据很有价值..“

李旭接过话头,手指不自觉地比划著名:“以这样的通过空间推算,凶手的体型肯定偏瘦。如果是个胖子,“

他摇摇头,“光是这个窗框的变形程度就说不通。“

说话间,一阵穿堂风掠过,生锈的合页发出令人牙酸的哎呀声。

姜东的指尖抚过窗框上深深的凹痕,金属表面的锈屑落下。

他转身示意警员打开通往內室的门,隨著“嘎吱“一声响,一股混合著霉味、尘土和陈旧家具气味的浊浪迎面扑来。

跟在后面的小王和方言不约而同地皱起鼻子,方言甚至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掩住口鼻。

虽然两人没有参与当年的现场初勘,但无数次研读案卷的经歷,早已让每个细节都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此刻真正站在案发现场,那些黑白照片上的场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一一小王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客厅中央那块褪色的地板上,恍惚间仿佛又看到卷宗里那张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

年幼的受害者倒在血泊中,稚嫩的小手还保持著向前伸出的姿势..,

王佳教导员沉重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这孩子要是还在...现在该上初二了吧

2

他摩著口袋里那张已经泛黄的生活照,照片里穿著红色毛衣的男孩正衝著镜头甜甜地笑著。

姜东沉默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紧了勘察记录本。

李旭走到客厅与臥室的连接处,指著地板上几处几乎难以辨认的痕跡:“根据当年的血跡分布和脚印分析,孩子应该是听到动静从臥室跑出来.::“

他的声音突然变得乾涩,“正好在客厅这个位置与凶手迎面相遇..:“

瞬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只有取证相机的快门声在空荡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姜东缓步走进臥室,目光如炬地扫视著整个空间。

他一边倾听同事的匯报,一边细致地观察著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在向李旭和王佳教导员点头示意后,他来到臥室中央,神情凝重地注视著地面上用白粉勾勒出的两个人形轮廓。

“根据现场勘验照片和目前的痕跡来看,“

姜东蹲下身,用手指轻轻划过其中一个人形轮廓的边缘,“这两个位置就是被害人最后倒下的地方。”

“从间距来看,两人遇害时的位置相当接近,这很可能说明凶手是在短时间內连续作案。

他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继续分析道:“从死者当时的衣著状態和手腕位置判断,案发时间应该是在深夜至凌晨时分,正是被害人熟睡的时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姜东突然停顿了一下,指向人形轮廓附近的几处標记,“这些抵抗伤的位置和程度表明,被害人在与凶手接触的过程中,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反抗。“

王佳教导员若有所思地补充道:“確实,我们在尸检时发现,男性死者的手掌和手臂有多处防御性伤口。

“没错,“姜东点点头,“这说明凶手虽然携带了凶器,在装备上占据优势,但被害人並没有束手就擒。”

“双方很可能发生了肢体衝突和搏斗,最终因为力量悬殊和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却透著一股不容忽视的篤定。

在场的警员们站在臥室门口,压低声音交换著意见,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自从进入这个院子开始,姜东就表现得异常沉默。

作为新调来的刑侦警员,他对这个案发现场確实不如其他长期跟进的同事熟悉。

但此刻,他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將眼前所见与之前看过的现场照片在脑海中不断重叠、比对现场勘查最重要的就是立体思维和全局观。

姜东在心里默念著导师曾经的教诲。

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要將整个犯罪现场的三维图像烙印在脑海中。

散落的证据就像一个个孤立的点,而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將这些点串联成线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与案发现场建立某种“共鸣“。

经过近五分钟的沉浸式观察,姜东突然开口问道:“关於这个案件的死亡性质,专案组当时有没有达成共识“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旭和王佳同时一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