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极光(2 / 3)

原子异能 佚名 2533 字 4天前

下来的日子里,林羽和苏瑶全身心地投入到“极光”的设计工作中。林羽凭藉自己对机械结构和原子操控能力的深刻理解,在设计图纸上反覆推敲每一个细节,从车架的结构到零部件的布局,都经过了精心的规划。而苏瑶则负责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她走访了眾多电动摩托车用户,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为“极光”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在外观设计阶段,林羽遇到了一个难题。儘管他对车身线条和色彩效果有著清晰的构想,但要通过传统的设计软体和工艺將其准確地呈现出来,却並非易事。他尝试了多种设计方案,但都无法达到他心中理想的效果。而且,设计团队內部对於车身线条的走向和色彩搭配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部分设计师认为应该更加突出科技感,线条要硬朗简洁;而另一部分则倾向於强调时尚感,线条需更加柔和流畅。双方各执一词,爭论不休。

就在林羽陷入困境的时候,苏瑶察觉到了他的苦恼。一天晚上,她看到林羽疲惫地坐在办公桌前,对著电脑上的设计图纸发呆,周围堆满了废弃的设计稿,灯光昏黄而黯淡,將他的身影投射在墙上,显得有些落寞。苏瑶轻轻地走过去,给他倒了一杯咖啡,安慰道:“別太著急了,林羽。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说不定能找到新的灵感。”

林羽接过咖啡,喝了一口,无奈地摇摇头:“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感觉。我想要的那种流畅、灵动的线条,还有极光般的色彩效果,就是无法完美地展现出来。而且团队里意见也不统一,这让推进变得更困难了。”

苏瑶看著设计图纸,思索片刻后说道:“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新兴的设计工具和技术。现在有一些虚擬实境(vr)和增强现实(ar)的设计软体,可以让你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调整设计效果。而且,我们还可以找一些专业的工业设计团队合作,他们可能有更丰富的经验和创意。对於团队意见分歧,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头脑风暴,让大家充分交流,找到一个平衡点。”

林羽听了苏瑶的建议,眼前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这確实是个新思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更直观地看到『极光』的三维模型,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估和修改。至於合作的工业设计团队,你帮我留意一下,找几家口碑好、风格独特的,我们一起去和他们沟通。关於团队內部的分歧,明天就组织头脑风暴。”

在苏瑶的帮助下,林羽找到了几家符合要求的工业设计团队。经过一番深入的沟通和洽谈,他们最终选择了一家在科技感与时尚感设计方面颇有建树的团队。与设计团队合作后,林羽的设计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他们利用vr和ar技术,创建了“极光”的虚擬模型,林羽可以身临其境般地在虚擬环境中对车身线条、色彩、材质等进行实时调整,直观地看到每一个细节的变化效果。

在一次虚擬设计討论中,林羽发现车身侧面的线条在某个角度看起来有些生硬,不够流畅。他立刻通过手势操作,对线条进行了微调,使它更加贴合极光流动的形態。设计团队的成员们对林羽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敏锐的审美眼光讚嘆不已,他们积极配合林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通过头脑风暴,团队成员们也逐渐达成了共识,將科技感与时尚感融合,以流畅的线条为主,在关键部位加入硬朗的设计元素,色彩上以简洁大气为基础,保留部分变幻效果。

经过数周的反覆修改和完善,“极光”的外观设计终於初步確定下来。当看到最终的虚擬模型时,林羽和苏瑶都被深深震撼了。流线型的车身线条从车头流畅地延伸至车尾,仿佛一道灵动的极光在眼前划过。车身表面的材料在虚擬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变幻,时而如极光般绚烂多彩,时而又简约大气,让人移不开视线。

接下来,进入到內饰和人机互动系统的设计阶段。林羽和设计团队紧密合作,將高品质的环保材料与人体工程学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了舒適且时尚的座椅和內饰布局。智能显示屏的设计更是经过了精心雕琢,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搭配丰富实用的功能,让人一目了然。

在功能测试过程中,林羽发现语音控制系统在嘈杂环境下的识別准確率有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最新的语音识別算法,並运用自己在原子操控能力基础上对微观电路的理解,对语音控制系统的硬体进行了细微的优化。经过多次试验和调整,语音控制系统的识別准確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即使在高速行驶的嘈杂环境中,也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