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生活实验区准备(1 / 2)

原子异能 佚名 1782 字 4天前

羽林集团月球氦 - 3基地,在月面核电站输送的充足电能滋养下,宛如一座生机勃勃的科技之城,所有设备如同不知疲倦的劳动者,全天候高效运行著。月面核电站的成功建成,恰似为基地注入了一股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为基地开启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篇章。此刻,2號机器人肩负著一项意义非凡的重任,它带领著所有同伴在基地旁边精心打造一片人类生活实验区,这片区域將成为未来人类太空人进驻的温馨家园,承载著人类在月球探索征程中的新希望。

这一重要举措的起源,要追溯到天河基地两位太空人对氦 - 3基地的那次参观。当时,程昭明和沈启曜踏入氦 - 3基地,便被这里先进的设施和高效的运作深深震撼。从复杂精密的氦 - 3分离提纯设备,到井然有序的自动化生產流程,每一个细节都彰显著科技的力量。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眼中始终闪烁著兴奋与惊嘆的光芒,详细记录下每一处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回到天河基地后,两人迫不及待地將所见所闻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匯报给了华国探月工程项目控制中心。

吴怀远院士在审阅这份报告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意识到这是一个深化国家与企业在月球探索领域合作的绝佳契机。於是,在吴怀远院士的牵头下,国家探月工程项目组与羽林集团迅速展开了深入洽谈。双方团队围绕著合作的各个方面,从目標设定到具体实施细节,进行了反覆商討和论证。经过多轮严谨而细致的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国家探月工程项目组將会派遣2到3名经验丰富、专业精湛的太空人进驻氦 - 3基地。这些太空人皆是从眾多优秀航天人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著深厚的造诣。他们將在氦 - 3基地开展国家级別的科研探索工作,致力於揭开月球更多的神秘面纱,从月球的地质结构演变,到宇宙射线对月球环境的影响,全方位深入研究,为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添砖加瓦。作为交换,国家探月工程项目组会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和专业的培训体系,帮助羽林集团培训太空人。这不仅能够提升羽林集团在航天领域的人才储备和专业实力,更为双方在未来的航天合作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林羽对此次合作极为重视,深知这不仅关乎羽林集团的发展,更对国家的月球探索事业有著深远意义。他与太初展开了深入的探討,在太初提供的海量数据和精准分析的支持下,参考天河基地生活区的设计方案,仔细剖析其优点与不足。同时,林羽召集了羽林集团航天团队的眾多专家,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研討会。会议室里,专家们思维碰撞,各抒己见。从航天工程专家对结构稳定性的专业建议,到环境控制专家对月球特殊环境下生活保障系统的深入分析,再到空间布局专家对生活区功能分区的巧妙构思,每一个专业角度都为生活区的设计带来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轮的討论和优化,对生活区的设计进行了全面改进,力求打造出一个既適应月球环境,又能满足太空人生活与科研需求的理想空间。

新设计的生活区与氦 - 3基地通过几条圆形通道连接,这些通道宛如纽带,將两个区域紧密相连。通道內部採用了特殊的材料进行防护,不仅能够有效阻挡宇宙射线,还具备良好的保温和抗压性能。生活区的运行由氦 - 3基地的1號智能核心进行控制调配资源,確保一切都能高效有序地进行。1號智能核心犹如这个区域的智慧大脑,通过遍布生活区各个角落的传感器,时刻监控著各项数据,从温度、湿度到能源消耗、空气品质,根据实际需求精准调配能源、物资等资源,保障生活区的稳定运行。哪怕是最微小的参数变化,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一旦出现异常,它能迅速做出反应,调整相应系统,確保太空人在舒適、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建造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號机器人充分发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它有条不紊地为同伴们分配任务,每一个机器人都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有的机器人负责搬运建筑材料,它们迈著稳健而有力的步伐,在月面上来回穿梭,將一块块特製的合金板材、高强度玻璃等材料精准地运送至指定地点。这些材料在月球的特殊环境下,具备良好的抗压、抗辐射性能,是建造生活区的关键。每一块合金板材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检测,其表面光滑如镜,质地坚硬无比,能够抵御月球表面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高强度玻璃则具有出色的透明度和防护能力,既能让太空人欣赏到月球的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