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伦编剧的电影,对白说着书面语,情节漏洞百出,逻辑线严重欠缺,刻画人物缺乏深度…
估计这也是《捉妖记1》尚有不错的逻辑构思,到了《捉妖记2》里,呈现出断崖式的往烂片跌落的速度…的原因!
……
主旋律献礼片,通常两种拍法。
一种仿纪录片拍:用宏大严肃的笔触描绘国家成就,展现伟人风采,观感类似于电视新闻纪录片,没有更深入真实地挖掘故事和人物,缺失电影感。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皆为此类;
还有一种是按类型片拍。讲一个紧张刺激的类型化事件,给人商业电影的冲击感,然其内核表达必然统统是家国情怀,类型故事服从于国家叙事。
《攀登者》是此类典型。
其实,主旋律电影不好拍。
太严肃了,观众不买账,太类型了,领导不满意。
在《我和我的祖国》出现前,所有主旋律电影都有点“拧巴”,找不到最佳平衡点,我们可以把其称为:主旋律电影1.0时代。
1.0时代的共性还有,价值观上,要么歌颂伟人,要么歌颂为集体牺牲小我的英雄主义,要么歌颂人民美好生活,导向很正能量,但落了俗套,不够高级。
《我和我的祖国》跳脱出以往同类电影的思维惯式…
拼盘!
按照很多营销稿的话来讲:不再依赖大时代宏大叙事…
其实,真没有!
还是蛮依赖时代的——几乎每一段都有历史节点,宏大事件!
原版的《我和我的祖国》,最烂的当然是《白昼流星》,其实,《回归》、《护航》拍的也都挺平庸的…
尤其是《回归》!
太凌乱了…
主要角色太多了。
升旗手朱涛刻苦训练不懈怠、女港警莲姐兢兢业业守平安、外交官安文彬与英国人谈判16轮分秒不让、钟表铺老板华哥以精湛技术确保中英方代表与女港警手表精准确对。
中方外交官、仪仗队军人、香港警察、钟表师傅,身份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在7月1日0点0分准时升起五星红旗。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竭尽全力,只为保证香港回归“一秒不差”。
挺好的主题,但受到篇幅影响,只给了20分钟的时间…
就导致整个结构太散了,人物也没立起来,剧情也不知道是想讲个啥。
感觉更像是从不同角度讲了个事件,尽管事件本身非常关键,但围绕这个事件实在是啥也没讲出来。
如果把整个时间都花在四个主要人物中任何一个身上,可能都比现在效果好。
当然,有《白昼流星》垫底…《回归》至少是及格的!
《白昼流星》太差了…
可能是命题作文的缘故:扶贫还有航天,这两个主题实在不好联系在一起…
小达人也想不到,干脆就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
那整部戏所有篇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