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南极科考站,大国的竞技场!(2 / 3)

然气资源了。资源宝地,名不虚传。

    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虽然按照条约南极并不属于任何国家,但条约却规定缔约国可以和平利用南极,”

    “具体的措施需要成员国定期开会决定,但是只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国家才会被视为南极开发者,有权参与决策。”

    “否则只能作为观察国,开会的时候只能旁听。”

    “1983年的条约大会上,华夏就经历这尴尬时刻,每当会议进行到决策阶段,我们和其他观察国一样被请出了会场。”

    大唐位面

    李世民看着天幕感慨道

    “南极属于全人类什么的,不过是个托词罢了,不然还分什么观察国和开发国。”

    “满嘴的道德规矩,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吃相好看点罢了。”

    “最后还不是以实力为尊。”

    天幕中视频继续播放

    “华夏有鉴于此,迅速调遣人力物力,奔赴南极。”

    “队员们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仅仅用了45天就建好了华夏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

    “成功在南极落脚。”

    “由于南极的极寒天气,加上长达十几周的极夜现象,根本没法正常施工。”

    “只能在国内预制好大部分组件,然后运转到南极抓紧时间,拼装成板房。”

    “长城站以后的科考站的建设在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才研发出了真正适应南极环境的装备。”

    “之后的考察站采用了更先进的钢结构房屋,骨架是非常耐冻的特殊钢材,外面还有保温层。”

    “由于钢材在低温下会收缩,而位于华夏的工厂却是在常温下生产的钢材,”

    “只能提前计算好形变量,并且花费大量的精力来提升工艺,让部件尺寸精确到毫米。”

    “直到目前华夏一共建立了5个考察站,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并且建立科考站本身就成为了面对极端环境的课题,这也成为了进入南极的门槛。”

    “54个缔约国中,只有28个完成了考察站的建设。”

    “而且考察站还有占地盘的作用,”

    “按照南极条约的规定,考察站周围的一定范围内是保护区,后来者不能在这里建站。”

    “虽然考察站壁垒分明,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确实可以无界限的造福全人类。”

    “1985年三名带英科学家在南极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正在变得稀薄,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的世界的关注。”

    “此后世界一起行动,禁用了氟利昂等破坏臭氧的化学品。”

    “臭氧空洞已经慢慢恢复。”

    2018年华夏科考队在华夏的海水中发现了塑料微粒,不久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