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瑕不掩瑜………
怎么,李世民干了是政治正确,李隆基、李亨就罪该万死?或者说,亲情在权力面前就是个寄吧。阶级越高越假。嘴上念一念,贴在墙上教训教训老百姓得了。
所以讨论撤庙,孝不孝始终不是决定因素。
根据李亨的功过,他被夺去庙号,但文明大圣、宣帝的谥号不动。
代宗没说的。
“天下之事,代宗居中,无不知也。去三大奸如杀猪羊,上下厌服…………英主之所难,代宗有焉,而能保国安身。”
这是宋人的论述。
“代宗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情伪,知稼穑艰难……古之贤君,未能及此。”
这是五代史官的总结。
其驾崩后,朝廷也是参照刘彻给的世宗、孝武帝组合。因为要给李世民避讳,才曰代。
因此,代宗没动。
“德宗初总万机,励精求治。思政若渴……”圣人笑了,拿奏书有没一下敲打着手心:“德宗……”
这老小子刚上台那几年,神似穿越者,表现非常值得称道。
但他和昭宗一样,能力不够。——“苟于交丧之秋,轻取鄙夫之论。果致五盗僭越,二朱凭陵。一旦德音扫地,奉天之窘,愁叹连甍。”
亡国辣!大唐要毁在我的手上辣,呜呜呜呜……我好恨呀!
一堆狗屁倒灶直到他下跪求饶才堪堪平复。
“肆子小子,长于深宫,暗于经国,积习易溺………”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上辱祖宗,下负黎庶。”
……
基本上把能想到的痛骂、羞辱之语全写上了。
最后还向大帅们保证——“将宏永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念前非。”我知错了,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悔改。这次的教训,我牢牢记下了。
这道罪己诏一下,固然平息了藩镇的怒火,也浇灭了李适仅剩的志气。
累了,毁灭吧!此后唯唯诺诺,除了搂钱全面摆烂。不过之后十几年的经营,在军力、财力、外交各方面都颇有建树,为元和中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被冠以德宗、孝文帝。
“文帝一辈子也难。”圣人叹了口气。
只有扛起这份责任,才晓得有多恼火。不过理解归理解。这老小子也是没资格得庙号的,之后的勤勤恳恳属于补过。孝文帝这个谥号,也是不行的。
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明文帝朱棣,清文帝皇太极…………除了追谥,文帝还是有那么高的门槛。
“死而志成,乱而不损曰灵,追悔前过曰思。兵甲亟作,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曰庄。灵帝、思帝、庄帝,哪个更妥当些?”圣人眯眼盯着奏书:“我不能决啊。”
“不妨合起来,为灵思孝庄帝。”少太常李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