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馒头冒着麦香,沈母一早起来给家里几个小朋友做奶香馒头,霍母则在一旁剥鸡蛋,旁边朵朵坚持坐在餐桌边,只堪堪露出一个脑袋尖。
小脚丫在餐桌下欢快地晃呀晃。
妈妈说今天是新菌包的日子,她答应要给大家送新画的小蘑菇卡片。
“慢点吃,别噎着。”
沈静文把牛奶推到朵朵面前,刚要拿起矛头,就见李叔李婶慌慌张张跑进院子,带泥的裤子都还没换下。
“沈总!
不好了!
王婶家的新菌包出了问题,刚接种没几天,菌床就长了绿霉,好几棚都这样,要是传开来,咱们这季的种植就完了!”
王婶家的菌棚就是扩大种植后的示范棚,用的是新引进的菌种,要是真出了问题,肯定会在广大种植户中引起一片骚乱。
沈静文心中一紧,刚要起身,沈母顺手拿着一个小馒头塞进她手里,“吃个馒头垫垫,空着肚子要晕的!”
而后又解下身上的围裙,跟着往外走:“我跟你一起去,从前在老家种木耳,也遇到过霉的情况,说不定能帮上忙。”
霍母也跟着点头,“是了是了!
静文,别急啊,我倒是知道草木灰和石灰对霉的庄稼有用,我去给你联系人!”
说着又起身上楼要去打电话。
沈静文看着两位母亲熟练的样子,突然想起小时候。
那时,沈家现在的屋子还没修起来,一家人住在老宅里。
母亲经常牵着年幼的她,背着鸿学下地。
明明身子瘦弱矮小,可好似有使不完的力气,每次自己都比不过她。
现在想来,记忆中母亲也常叹息,总担忧收成,想法子要在极端天气下保住粮食。
没准,这些办法真的有用呢!
一行人赶到王婶家菌棚时,气氛已经很紧张了。
十几个种植户围着菌床,脸上满是焦虑。
王婶蹲在地上直抹眼泪:“这菌包是我看着接种的,怎么就长霉了呢!
这要是赔了,我家下半年口粮都没着落了”
沈静文蹲下来,仔细查看菌床。
这一看还真看出些东西。
绿霉长在菌包缝隙里,边缘还有点市。
她刚要叫霍芳联系农科院的技术员,沈母就凑过来摸摸菌床的土壤:“这也太湿了!”
“这影响透气啊!”
“从前种木耳遇到这种情况就用草木灰拌着草木灰撒在菌床周围,既能杀菌又能调节湿度。”
等农科院的李技术员赶来时,看到菌床上的草木灰,得知是沈母出的主意,也点了点头:
“沈阿姨说得对,这菌包霉主要就是湿度太高,草木灰的吸水性和杀菌性都很好,比化学药剂更安全,还不影响菌种的生长。
咱们之前只关注了新菌种的温度要求,没注意土壤湿度,这是个疏忽。”
沈静秋和霍芳也赶来了,沈静秋手里拿着刚画好的“菌床管理图”
,上面用卡通图案标注了“每天通风两次”
、“土壤湿度保持在6o”
,角落还画着朵朵的小蘑菇:
“我把管理要点画成了图,每个种植户一张,再让麟儿和墩墩帮忙讲解,他们可比咱们会跟长辈沟通。”
果然,麟儿和墩墩一来,就拿着图跟种植户们唠起来:
“张爷爷,你看,这里画的小蘑菇要是蔫了,就说明湿度太高,要撒草木灰;要是小蘑菇精神,就不用管啦!”
孩子们的话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种植户们拿着图,仔细研究起来。
接下来的两天,沈静文带着团队天天泡在菌棚里。
沈母和霍母教种植户用草木灰调节湿度,李技术员则指导大家调整通风时间。
沈静秋几个把“菌床管理图”
做成了挂牌,挂在每个菌棚的门口。
朵朵也没闲着,每天都带着新画的小蘑菇卡片,给每个菌棚贴上一张:“小蘑菇会保佑菌包不霉哦!”
第三天早上,王婶兴奋地跑来找沈静文:“沈总!
霉斑真的没了!
菌包还长出了小菌丝,比之前长得还旺呢!”
种植户们得知这个情况纷纷围过来看。
只见菌床上的绿霉消失了,白色的菌丝从菌包里钻出来,看着就有生气。
李技术员来查看修复进度,见到菌棚的情况,忍不住称赞:
“这老法子结合新技术,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