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一落,新的参数被输入。
机器再次启动,轰鸣声似乎都柔和了一些。
织出的新布度依旧很快,但肉眼可见地,布面的纹理不再像之前那样光滑如镜,而是多了一种类似老粗布的、略带“肌理”
的触感。
李嫂立刻拿起新织出来的布样,小心翼翼地喷上草木灰浆液。
这一次,浆液均匀地附着在略有“肌理”
的布面上,渗透浸润的效果肉眼可见地好了很多!
阴干后,涂层均匀牢固,用手揉搓也不易脱落。
接下来是防水测试!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水雾弥漫中,测试纸片静静地躺在内层——干爽如初!
效果几乎与老织机织出的布喷涂层后一模一样!
“成功了!”
工坊里爆出震天的欢呼!
王大娘、张婶激动地拍着新织布机:“哎呦,这洋机器也学会‘喘气’了!
好!
真好!”
汉斯看着测试结果,再看看欢呼的人群和朵朵开心的笑脸,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对着沈静文竖起大拇指:“沈女士,智慧!
孩子的智慧!
还有,breath(呼吸)的智慧!
这太神奇了!”
他主动提出,要把这次参数调整的经验和数据记录下来,作为该型号机器在特定工艺需求下的重要参考。
夕阳西下,工坊里呈现出奇妙的和谐景象。
几台半自动织布机在调整后的“呼吸”
模式下高效运转,旁边,几台老织布机依旧在“唧唧复唧唧”
地唱着古老的歌谣。
年轻的妇女们操作着新机器,年长的则依旧守着陪伴了她们半辈子的老伙伴。
新布与老布堆放在一起,等待着同样的草木灰涂层。
沈静文站在工坊门口,看着棉田里日渐茁壮的棉苗,听着耳畔交织的机械轰鸣与古老织布声,心中充满了踏实与希望。
她明白,真正的传承与创新,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让新机器学会“呼吸”
,让老物件焕新生。
就像脚下这片土地,既孕育着科技的嫩芽,也深埋着千年的智慧根脉。
时间一日一日走过,棉田里的棉桃日渐饱满。
雪白的花朵点缀在碧绿的枝叶间,远远望去,像一片温柔的云落在了大地上,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
而村里的“草木灰工坊”
,在融合了新织机的“呼吸”
节奏后,产能终于跟上了订单的洪流。
印着朵朵设计的彩色“蘑菇家族”
和棉花采摘过程与当地特色风景的防潮袋、收纳包、围裙等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打好包,通过月儿联系的车队往港口,再漂洋过海。
马丁在电报里也不断反馈着欧洲市场日益热烈的反响。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也为了给即将收获的棉田产出的“自种棉布”
寻找更广阔的市场,沈静文在老周和霍宁川的支持下,决定带着他们的“乡村工坊”
系列产品,参加即将在省城举办的一场规模盛大的“国际轻工业及手工艺品博览会”
。
这可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带着凝结了全村心血的产品,登上国际化的舞台!
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工坊里的妇女们加班加点赶制最精美的样品,王大娘和张婶更是拿出了压箱底的绣花手艺,在几个特别定制的防潮袋上绣出了栩栩如生的“棉桃丰收图”
和“唧唧复唧唧”
的织布场景。
朵朵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画了厚厚一叠新的设计稿,主题是“棉花田和小蘑菇的旅行”
。
麟儿则利用课余时间,为王大娘她们突击培训更实用的展会英语短句。
敦敦整理了一份详实的产品报告和客户反馈分析,装订得整整齐齐。
月儿负责检查核对参展产品的数量、种类和包装。
连阿丹似乎都感受到了家里的忙碌气氛,整天迈着小短腿在工坊里“巡视”
,嘴里时不时蹦出个清晰的词:“布!
棉!
去!”
逗得大家直乐。
出那天,村里的乡亲们都来送行。
车上装着精心准备的展品,还有带着泥土芬芳的新棉样品。
沈静文、老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