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深秋的暖阳透过斑驳的树影,洒落在顾家老宅的庭院。顾晚舟的身体在凡人生活的滋养下,恢复得越来越好。她的脸上不再是那种超然物外的苍白,而是多了一丝红润,眼中也充满了生动的光彩。
在顾博远的安排下,顾晚舟开始尝试更具“东方韵味”的社区活动——书法学习班。
顾博远亲自送顾晚舟来到社区文化中心。这里是社区居民陶冶情操、交流感情的场所。顾晚舟走进古色古香的书法教室,墨香扑鼻,让人心神宁静。教室里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聚精会神地挥毫泼墨。
“安安,这位是李老先生,社区的书法老师。”顾博远介绍道。
李老先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戴着一副老花镜,微笑着看向顾晚舟:“顾家的小姑娘也对书法感兴趣?好啊,年轻人多学学传统文化是好事!”
顾晚舟点了点头,眼中带着一丝求知欲。在她过去的“未来”记忆中,文字更多是作为信息载体而存在,而书法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与个人情感的艺术形式,对她而言,是全新的领域。
季辰则像往常一样,作为“安安助手”,提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顾博远特意为顾晚舟准备的“定制版”文房四宝。墨条、砚台、毛笔,甚至连宣纸都是上等品质。
顾晚舟坐在书桌前,铺好宣纸,研墨。她的动作依然精准而优雅,研磨出来的墨汁,乌黑发亮,浓淡适宜。她拿起毛笔,学着李老先生的样子,悬腕、凝神。
然而,当笔尖落在宣纸上时,顾晚舟再次遇到了“女王困境”。她试图用最完美的线条、最标准的结构来书写,但出来的字迹,却显得过于僵硬,缺乏灵动与神韵。
她写下了一个“人”字,笔画笔直,结构方正,完美地符合了“人”字的外形。但李老先生看过之后,却轻轻摇了摇头。
“小姑娘,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但却少了一股‘气’。”李老先生温和地说道,“书法,写的是字,更是心。每一笔一划,都应该有生命,有情绪,有你对‘人’这个字的理解。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完美的符号,更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
顾晚舟的眼中闪过一丝困惑。她的思维习惯于逻辑和效率,而“心”“气”、“生命”、“情绪”这些抽象的概念,对她而言,是需要重新学习的领域。
季辰在一旁,立刻打开了手机,屏幕上开始播放各种书法大师的“运笔技巧”教学视频,甚至还有AI分析不同字体背后的“情绪曲线”。
“安安,根据大数据分析,您在书写‘人’字时,起笔处可以尝试加入0.03秒的停顿,从而模拟出‘人生起始’的沉重感……”季辰试图用数据来指导顾晚舟。
顾晚舟却摇了摇头,她再次放下毛笔,闭上眼睛,感受着墨香在鼻尖萦绕,感受着周围老人们书写时发出的沙沙声。她回想起之前在社区做志愿者时,老人握住她的手时的温度,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以及自己包出的那些歪扭饺子……
当她再次拿起毛笔时,她的眼神变得不一样了。这一次,她没有去追求完美,而是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将那些在凡人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缓缓注入笔端。
她再次写下了一个“人”字。这一次,虽然笔画不再像之前那样刻板地笔直,甚至略带一丝颤抖,但字迹中却多了一股凡人特有的力量——有生涩,有坚持,有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
李老先生看着顾晚舟的字,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好啊!这次的字,有了‘人味’了!小姑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