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局和小家(2 / 3)

20块,幸好最近我赚了点。”

从正大挣来的1000块,还没有捂热,就要出去近三分之一。

李文越会算:“你家就两口人,我家还有爷爷奶奶,让我算算,五口人是800。

接下来还有我上学的钱,我爸要难受了。”

他爸在大学城工地上当大工:“我爸要到中秋发工资,得提前要。

冬子,提前要工资,是不是建筑站不给中秋福利了?”

作为集体企业,县镇建筑站业绩好的,哪怕工地上干活的人,逢年过节也有福利。

吕冬回想一下,说道:“好像有这个事。”

他建议:“你跟三爷爷说说,让他打个电话,建筑三公司毕竟五爷爷管事。”

李文越觉得是个办法:“让我爷爷跟三爷爷说,我份量轻。”

吕冬给个建议:“先别提。

文越,等你高考成绩出来,最好拿到通知书,然后再提,保证没问题。”

这年头,大学生,尤其重点本科,还是备受重视的。

不出意外,李文越是重本,以吕家村的传统,不光重视,还会有所表示。

李文越一点都不笨,欠缺的是社会经验,听过吕冬这些话,仔细想了一阵,歪头看着吕冬:“冬子,你变化可真大。”

吕冬翘起二郎腿:“这叫开窍,懂不懂!”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盘算,统筹提留数额出来了,剩下公粮的债就看苹果行情了。

国光这价,印象里实在愁人。

吕振林这时进来,两道浓厚的剑眉拧在一块,对李文越说:“等会你二伯来了,有人再打电话说统筹提留,让他先应付着,别给保证和期限!

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这才发了大水,叫不叫人过日子?”

李文越应了一声,吕冬没说话,也说不上话。

吕振林招呼吕冬:“走,去县里。”

吕振林拿了一个卷起来的锦旗,塞进自行车横梁的布兜里面,和吕冬各自骑着二八大杠往县里赶。

宁秀镇就是县城驻地,镇政府位于车站东侧不远处的宁秀电影院旁边,吕冬和吕振林只用十来分钟就到了。

吕振林时不时过来开会,熟门熟路,领着吕冬直接上三层办公楼的第二层。

洪水时见过的那位干事,接待了两人。

“杨镇长在打电话,你们稍微坐会。”

相比这年头的很多工作人员,干事比较客气,每人给倒了杯水。

“谢谢。”

吕冬很有礼貌。

对于这位干事,吕冬印象深刻,扛沙袋堵口子的时候,指挥拿相机的宣传干事围绕镇长团团转。

干事走后,吕冬看向窗户外面,镇府大院后面在施工。

吕振林看了一眼,说道:“镇上在编人员和老师集资盖楼,每人交两万,后期看情况再补。”

“冬子,你想下学闯闯,不是坏事。”

他旧话重提:“年轻,没定性,闯两年也好,后面再让建国在县里找厂子寻摸个编制。”

他目光落在施工工地上:“有编制才有保障。”

三爷爷出自好心,吕冬没有多说,只是应了一声。

社会在急剧变动,也在冲击着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

过了七八分钟,那名干事过来,带着吕冬和吕振林去了旁边的办公室,有人从办公桌后面站起来,主动上前与吕振林握手。

“吕冬同学。”

杨烈文也与吕冬握了下手:“我们又见面了。”

“杨镇长,你好。”

吕冬不会缺了礼貌。

同时快速扫了一眼,这位年轻镇长戴着金边眼镜,穿着白衬衣和黑西裤,衬衣扎进腰里,腰带头亮到反光。

非常注重个人形象。

杨烈文与吕振林说话,吕冬明智的保持沉默。

泉南已经定性青照河洪水为五十年一遇,宁秀镇虽然出现了吕家村和马家村这种千钧一发的险情,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决口,全部平安度过。

对杨烈文来说,危机成功化为机遇。

不过,吕振林想要的更为现实。

“这场洪水影响挺大,邻村给了很多援助。”

吕振林考虑的永远只有吕家村:“说是无偿救援,吕家村不能真当免费,要有所表示。

杨镇长,你看统筹提留这块,能不能松松绑,让吕家村喘口气,压力真挺大……”

杨烈文从机关下来的,以前没仔细研究过,这两个月深有体会:“老吕,我知道吕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