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强国之基(1 / 2)

刘轩这番话语气平静,但内容却带着森然寒意,让殿内不少文臣暗自吸了一口凉气,深刻感受到陛下对倭国手段之酷烈,绝无半分仁慈可言。

众人皆垂首应诺,无人敢有异议。

此时,刘轩似乎想起一事,目光落在礼部尚书蔡邕身上,问道:“今年各大学府,是否又有一批学子即将毕业?”

礼部尚书蔡邕连忙出列,恭敬地回答:“回陛下,正是。尤其是华夏军事大学,又一届学员已完成学业,不日便可分配。”

刘轩当即下令,语气果断。

“好。将此届华夏军事大学的毕业生,全部编入前往倭国的五万新军之中。让他们去那边陲之地,好好历练一番,见识一下何为真正的残酷。纸上谈兵,终难成大器。”

“臣遵旨。”

蔡邕领命,心中暗自思量陛下此举的深意。

处理完倭国事宜,刘轩又将目光投向北方,看着诸葛亮问道:“孔明,马超征讨扶余国,近来战况如何?”

诸葛亮手持羽扇,从容奏报,声音温和而沉稳。

“陛下,马超将军与军师庞统配合默契,率十万大军进入草原自治州后,一路势如破竹,扶余国主力已溃,其王都亦指日可下。然则,扶余周边之挹娄、沃沮、高句丽等邦,见我天兵锋锐,皆惊惧不已,近来使者往来频繁,似有暗中结盟,共抗我大汉之意。”

刘轩不屑一顾,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嘲讽。

“乌合之众,纵使联盟,又何足道哉?他们若安分守己,朕或可容他们多存续几年;若敢主动挑衅,便顺势一并扫平,彻底安定东北边疆!”

诸葛亮点头称是,继而话锋一转,说道:“此外,草原自治州州牧刘虞大人亦有奏报。言及自朝廷推行仁政,草原各部生计渐复,百姓感念天恩,尤其是鲜卑、乌桓、匈奴三自治区中,多有青壮踊跃,渴望从军报效朝廷,以赎前愆,亦为家族搏个前程。”

刘轩闻言,沉吟片刻,脑海中思绪飞转。

当初平定草原后,为防再生边患,他强力解散了各部族武装,收缴兵器,严加管束。

如今国内大局日趋稳定,对外用兵频繁,正是用人之际。

只见刘轩展颜一笑。

“此乃好事。准刘虞所奏,允其于三自治区内,依自愿原则,自行招募组建一支骑兵,规模暂定三万人,由朝廷派遣将领予以整训。成军后,即开赴东北前线,归入马超麾下听用。此军战绩,将作为日后是否放宽草原兵役之考量。告诉他们,机会朕给了,能否把握住,就看他们自己的表现了。”

“陛下圣明。”

诸葛亮躬身领命,心中暗自赞叹陛下此举既可增强前线兵力,又能安抚草原人心,正是一举两得之策。

朝会至此,各方略皆已定。

刘轩俯瞰满殿文武,挥袖道:“若无他事,便各自依旨行事吧。朕,等着诸位爱卿的捷报!”

朝会散去,偌大的殿堂顿时空旷下来,只剩下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刘轩特意留下了政务院的几位核心大臣——荀彧、诸葛亮、贾诩、陈宫、戏志才、司马懿,以及工部尚书马钧。

内侍赶忙搬来绣墩,众人纷纷谢恩后依次坐下。

刘轩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几位支撑着帝国运转的栋梁之才,随后开门见山地问道:“今日留下诸位,是想详细听听国内基建的进展。马尚书,你先说说。”

工部尚书马钧虽有些口吃,但一谈到专业领域,整个人便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流畅了许多。

他赶忙躬身答道:“回……回陛下,目下国内各项基建工程,皆由工部统一规划指导,主要由‘华夏建设集团’与‘华夏交通集团’两大官营巨头承建。铁路方面,以洛阳为中心,通往长安、邺城、徐州、襄阳等重镇的干线已全面开工,进展迅速,尤其是洛阳 - 许都段,已开始铺设铁轨。公路建设更是遍地开花,各州郡间的水泥官道已初具网络,极大便利了物资转运与人员往来。成果……可谓显着。”

刘轩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好!基础建设乃强国之基,交通便利,则政令畅通,商贾繁盛,兵力投送亦能朝发夕至。此事必须持之以恒,切不可半途而废。”

之后刘轩顿了顿,看向荀彧和诸葛亮。

“文若,孔明,光有路还不行。朕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