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只要按照良知行事就不会出错,这种看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夸大。
实际上,“良知”
这一概念更接近于我们现代所说的“价值观”
。
价值观不仅源于内心的道德判断和情感体验,也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它既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个人与外界互动的产物。
价值观既来自心内,也来自物外。
它既是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在追求真理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既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也要关注外部世界的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全面、客观和准确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展而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四是心外无物,这观点有点唯心论了。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
这一观点,强调内心世界的至上性和决定性,认为物质世界只是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延伸。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观点确实过分强调了内心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并不完全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左右。
人们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和把握物质世界,但这种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在物质世界本身的客观存在和特性的基础上的。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心外无物”
这一观点的价值和意义。
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重要性。
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它可以通过感知、思考和体验等方式来影响和改变外界。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的内心世界确实能够塑造和影响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物质世界。
我们应该以一种辩证和全面的态度来看待“心外无物”
这一观点。
既要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也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作用。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心去感知、思考和体验,同时也要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4)读这本书,和精神分裂小说《24个比利》能够有联想。
24个比利的24个特长型人格的能力也都是看书、上课习得的。
王阳明钻研军事、探索理学、浸染佛道、苦攻辞章,他是应用心理学大师,懂人性,会治理,会调查研究。
应该也熟读孙子兵法,知道系统思维,不打无准备之仗。
无论自己多么优秀,还强调“用心”
。
可以理解为,一个十项全能、基本没有死角还特别谦虚、努力的一个“六边形战士”
,把对手打败了,然后来一句“你看良知厉害不?”
。
(5)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有对的地方,也都有不对的地方。
用洒家的说法就是没有做到“不执”
。
朱熹讲格物致知,很好,去万事万物研究道理,但是太纠结于探寻所有之理。
陆九渊讲心内有理,不太重实践。
王阳明讲心即理、事上练,但是把心即理太绝对化了。
而且他们太纠结于“天理”
、“圣人”
,朱熹也会格自然科学之理,王阳明基本上所谓的理就是在在伦理学内转圈圈。
他绝对化心即理,证明个夹逼定理试试。
(6)关于王阳明的心学,感觉有点唯心,有点绝对,不是真理,但是好用。
就像《天龙八部》里面大师鸠摩智用逍遥派小无相功催动少林七十二绝技,虽然不是少林正宗,但是毕竟是多、快、好、省。
对于“不较真”
、“实用主义”
“功利主义”
的同志,心学确实能够成为实用之学。
(7)做圣人有点虚,横渠四句高屋建瓴。
但是读完以后,自己总结了一句“无可无不可”
,记住了四句“无对无错心之体,有对有错意之动,知对知错是价值观,为对去错是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