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而是持续拓展心理容量的过程。
初期可能伴随强烈的恐惧与反复,这是旧有防御机制瓦解时的正常反应。
关键是在动摇时回归三个核心问题: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这种选择是否在尊重自己?我能否承担真实表达带来的结果?
真正的心理成长往往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每一次对旧模式的突破,都会增强个体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每一次对真实自我的坚持,都在重塑内在的评估体系。
最终,个体会现:外界评价不再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因为内在已建立起稳定的价值坐标系。
摆脱讨好倾向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生回归“为自己而活”
的本质。
这并非鼓励自私,而是强调只有先安顿好内心世界,才能以更饱满的状态与他人建立联结。
当个体不再将安全感寄托于他人的认可时,反而能展出更深刻的关系能力——既能投入情感,又能保持独立;既能共情他人,又不损耗自我。
这种状态下的个体,终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建造者与守护者。
创作日志:慢性子容易心细,心细的人容易记仇。
(坚持的第00416,间断8天;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于中国内陆某四线半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