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外边吹入,碳炉中的火焰忽然忽明。
凌汉眯着眼睛,颔下的长须微微摆动,脸上的皱纹一动不动仿若山丘。
一位穿着褐色儒生棉袍的壮年学子,缓缓从侧面出来,毕恭毕敬的行礼,“老师!”
“嗯!”
凌汉睁开眼,看看对方,古井不波的脸上露出笑意,“守信,坐吧!”
那学子行礼之后,规矩规矩的挨着凌汉坐下。
“还没进宫见皇上?”
凌汉问到。
叫守信的学子再拱手,“牌子已递上去了,排在了明天,是明天上午。”
“你圣眷正隆啊!”
凌汉咧嘴大笑,“年根地下,各地行省的总兵都指挥,布政按察使轮番觐见,有的人已等了十来天都没轮到,你刚从浙江回来,就排在了明天。
而且,还是上午。”
说着,沉吟片刻,“估摸着,明儿一上午皇上都留给你了,君前奏对可要小心仔细!”
“皇上问什么学生就说什么,学生做的事没做不乱说。”
守信微笑,“不明白的更不瞎说,心中的打算实打实跟皇上说!”
“好你个韩守信,地方为官一年来,竟把嘴皮子给练利索了!”
凌汉大笑。
这韩守信不是别人,正是浙江监察御使记名都察院佥事,韩克忠。
一年多的历练,韩克忠脸上昔日的内向和紧张,已变成了成熟跟稳重。
环境可以改变人,地位更可以改变人。
但做事,可以磨练人。
“这次进京述职,是准备在京师留任,还是返回浙江?”
凌汉又问道。
大风小说
“学生也不知,都要看皇上的旨意。
不过学生觉得,回京的希望不大。
学生在浙江围海造岛刚刚开了个头,后续还有很多工作未做。”
说到此处,韩克忠神采飞扬,“浙江本就人多地少,粮食不够吃。
这方圆七百里无人之地,一旦变为良田,不但可以抑制粮价,还每年可为国库增加两万五千石粮食的税收!”
他说话时,凌汉的目光放在韩克忠的双手上,那不像是一双读书人的手,反而像是老农的手。
指甲光秃,指肚鼓起全是老茧。
“老夫看来,你留京的希望确实不大!”
凌汉笑着说道,“你是实干派,而且是难得既年轻又实干的官员。
皇上正是用人之时,怎会把你留在京中做清贵翰林呢?”
说着,凌汉叹口气,“当日你上书填海治岛,皇上看后对诸臣说,此事其实不是没人想过,而是没人愿意去做。
所谓难处,不在于无法可行,而在于太过繁琐吃力不讨好。
做官的人,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事不如管人,把老百姓管死了才是最要紧的。”
闻听此言,韩克忠只是憨厚的笑笑。
凌汉见状,又问道,“铁鼎石和景清二人,在浙地如何?”
铁铉,浙江布政。
景清,按察使。
这两人简在帝心,弹劾他们的奏折堆积如山,但却依旧稳如泰山。
“两位大人是官长,学生不敢妄评!”
韩克忠低声道。
“谁让你评他们了?”
凌汉笑笑,“这两人一个黑脸一个白脸,这几年可是收拾了不少人!”
说着,看了对方一眼,“老夫听说,你在那边也没少收拾那些大户!
听说,因你要围海,所以擅自调动民夫,征集钱粮有人鼓噪告你,可没出家门就被你派人给抓啦?”
“他们要告学生,学生让他们告。
但他们妖言惑众,聚众作乱,想要法不责众,学生自然不能饶了他们!”
韩克忠伸手感受着碳炉的热气,“学生为百姓谋福利,而乡绅只知自家小利,不抓他们必然得寸进尺。”
“话虽如此,但也要适当!”
凌汉笑道,“当年老夫也和你一般,一腔热血,可却在朝堂头破血流几乎性命不保!”
“还有这事?”
韩克忠愣道。
“是前朝大元时期”
“哦!”
韩克忠笑道,“老师,如今我大明圣君在位,时代不同了!”
“还是太年轻!”
凌汉心中暗道一句,他已快辞官的人也没什么顾虑,心中又爱惜韩克忠的人品才华,所以决定多说几句。
“你方才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