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煎熬(2 / 3)

>眼见面前杀气腾腾的邓艾要翻脸,师纂连忙摆手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邓将军要创造不世功业,师某肯定追随您啊,别无二话。”

见师纂很识时务,邓艾心满意足的递过去一份“建言书”,是写给司马昭的。

上面这样写着:

如果我军走阴平道偷袭涪城,蜀军主力姜维部则必定回援涪城,汉寿的魏军则可以顺利破剑阁。若是姜维不回援,则我军必能拿下涪城。

只要拿下了涪城,便在蜀国腹地有了立足点,拿下成都也就旦夕之间而已,灭蜀已成定局。

军情紧急,我们只能先出发,还请大将军能调度兵马接应。

简单说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先斩后奏,先偷渡阴平再谈其他的。至于司马昭会不会同意……那不重要啊,反正邓艾已经带兵出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昭还能如何

邓艾看向师纂笑道:“师将军,签了吧,文书今日便快马送往长安。”

典型的先上车后补票。

师纂看了看邓艾身边的刀斧手,又看了看这封建言书,连叹气都不敢。他讪笑着坐直了身子,然后拿起桌案上的毛笔,在帛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完后,师纂不情不愿的对邓艾作揖行礼,一句话也没说,气鼓鼓的走出了军帐。

这就是发生在出发前一天的事情。

想起这一幕,师纂至今依旧像是吃了一盘绿头苍蝇一般恶心。

可恶的邓艾!你该死啊!

师纂在心中痛骂邓艾不讲武德。

邓艾诓骗他在那份帛书上署名,使得他辜负了司马昭的嘱托。这件事可大可小,纯粹看司马昭会怎么想。

邓艾这匹夫,真是把他给害苦了!

但师纂看向邓艾的时候,却发现这位主将毫无愧疚之意,似乎认为他这个行军司马跟着翻山越岭是理所当然一样。

邓艾匹夫,你给我等着!

师纂在心中不停的咒骂,或者也可以叫无能狂怒。

不久后大军行进到一处开阔地休整,师纂眺望前方,发现这里地势逐渐走高,虽然还算平缓,但远处无疑直耸云端。

他走到邓艾身边,压低声音建议道:“邓将军,我军人数还是太多了,干粮只够七天所用。三万人上路,而且没有马匹,靠肩挑手提也难补充物资。”

“那师将军有什么想法”

邓艾沉声问道。

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邓艾的准备也不充分。

“留下两万人,负责逐次向前运输军粮。挑选出一万精锐翻山越岭,只带他们出江油关,杀向涪城!”

师纂紧握双拳说道。

他很清楚,以邓艾的为人来说,此番若是失败,大家都不用活了,反正司马昭战后追责也是一死。现在这支队伍所有人都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要么成就功业,要么马革裹尸!

没有第三个选项了!

邓艾沉吟片刻,他想了想,发现师纂的话很有道理。准备三万人的军粮,那能和准备一万人的军粮难度一样么

选一万最精锐的士卒轻装上阵,似乎是比较妥当的办法。趁着现在距离阴平还不远,逐次递减兵马,在地势开阔处设立转运粮秣的临时粮仓。

可以的!

看到邓艾有所意动,师纂连忙补刀:“邓将军,您披坚执锐在前,师某带兵殿后负责转运粮秣,您看这样如何”

“那岂不是大材小用,这种杂事,让别人来做就行了。此番奇袭蜀地,怎么能少了您呢”

邓艾皮笑肉不笑的说道,一句话打散了师纂的妄想。

……

众人散去后,石守信被单独留了下来。

钟会看向他,良久之后,这才长叹一声道:“上次抢你书信的事情,我给你赔个不是。我这么做,实则是有逼不得已的苦衷。”

听到这话,石守信心中冷笑,脸上却是不动声色。

要不是他知道“大结局”,搞不好还真被钟会这番“礼贤下士”的举动给“感动”了。

“下官当时只感觉大都督要置我于死地。”

石守信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唉,郭太后遗命在此,你且看看。上次不过是一场考验,我只想看你能不能托付大事。

毕竟,你可是在高贵乡公身旁持剑之人啊!”

钟会从袖口掏出一张绢帛,递给石守信观摩,忍不住感慨叹息。

这是不是郭太后写的很难说,因为钟会本就以善于临摹他人笔迹而闻名于世,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