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
丘建领命而去,他也不是傻子,钟会现在明摆着是要跟这个叫马隆的将领密谈,内容不方便让他听到。
等丘建走后,钟会将桌案上的信纸收好,看向马隆问道:“石守信提到的那些汉中大户是什么人”
“回大都督,是希望为我们出力的人。
石监军带队前往褒城运粮途中,那些人便将我们拦住,提出要献出家中粮秣辎重以劳军,并且愿意跟随大军入蜀征战。”
马隆言简意赅的解释了一番。至于那些事情的细节,就不必跟钟会去说了。
钟会微微点头,不置可否。
现在他手里的信是石守信写来的,内容也不复杂,主要就两件事。
第一件事,石守信汇报了此次前往褒城运粮的情况,毕竟是带兵脱离了防区,总要有个说法。
看上去问题不小,实则不然。
既然粮食已经运来了,解决了前线吃饭的问题,那么即便做事不那么符合流程,也无伤大雅。钟会如果处置了石守信,那将来谁还会主动抢运军粮
军中办事,只讲结果,只讲绩效,一切为了打赢。
另外一件事,石守信也向钟会说明了汉中土豪“争相归附”的情况,请求钟会给一个军的番号,再给一些盔甲,让这些人能够独立成一军,听从大都督一人的号令。
石守信更进一步解释说,现在魏军之中,很多将领都有小心思。入蜀之后,他们未必会听大都督的号令。汉中本地土豪,他们不可能跟那些魏军将领联合,这股力量如果能利用起来,那么在关键时刻,或许有逆转乾坤的效果。
总之,他就是表忠心,要番号,要盔甲!
表忠心就是愿意听指挥,要番号就是能名正言顺作为“正规军”入蜀,要盔甲就是想增强战斗力。关键时刻打起来,不会像豆腐一样垮掉。
钟会没有向马隆解释什么,而是在心中暗暗揣摩利弊得失。
阳安关的事情,他不处置许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说,钟会需要一个“强大”的敌人。他带着十多万大军,待在汉寿,被姜维堵在剑阁门口。
这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至少也是能力平庸!
所以姜维的蜀军越是强悍无敌,钟会丢的面子就越少。
你看,蜀军密谍都能到远离前线的阳安关玩火龙烧仓了,那我打不进剑阁是不是情有可原
钟会本人的利益,和伐蜀魏军的利益,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跟司马昭的利益就更不一样了。
石守信提出的新建番号建议,如果是向司马昭提,那绝对是找死。因为魏军现在已经是僧多粥少了,再多一支军队,战后司马昭岂不是要多给一份赏赐
汉中土豪本就是菜单上的东西,石守信让他们上桌了,司马昭能高兴得起来吗
可是钟会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他心中很清楚,自己这个大都督在现有魏军之中,没有多大的人脉和威信。那些军队,都不是他的嫡系兵马。
平日里没什么,关键时刻这些军队就靠不住!
当然了,那些汉中本地土豪的私军确实不是他的人,但也不是司马昭的人啊!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而言,这些汉中本地土豪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多加一支“外来”的军队,手中可以拉拢的力量就多一分,胜算也就多一分。
钟会沉思片刻就已经有了决断。
他无权授予石守信新官职,但新建一个军队番号的权力还是有的,授予石守信对应军职的权力也是有的。可以先斩后奏。
要不然这个大都督的职务也太废了。
“这样吧,我现在上书朝廷,封石守信为偏将军,权且任之,独领一军满员五千。待朝廷的诏书下发后再正式确认。
至于成军所需的军械盔甲,从羊琇军中调拨。自伐蜀以来,羊琇执行军务敷衍塞责,我看他军中的那些盔甲不要也罢。
你先在汉寿停留一日,等这些事情都办完了,明日再将羊琇军中的盔甲都带回去。”
钟会温言笑道,态度非常和蔼。面对石守信的请求,他几乎是有求必应。
披甲的军队和不披甲的军队,战斗力完全是两码事。
羊琇明摆着就是反对钟会的刺头,所以钟会也就趁机扒羊琇一层皮再说!
反正,此人也是无法为他所用的,削弱一下此人的部曲正合适。
钟会也不是好欺负的,算计别人起来,满肚子坏水,手段无比阴险。
“末将谢过大都督。”
马隆对钟会作揖行礼,心中却是在暗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