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又当又立(2 / 3)

如窃贼那家人,若是在地方上一呼百应,就是民变。为官切忌心慈手软,迂腐不化。

不过我看你在蜀地的表现,这话倒是有些多余,你肯定是明白的。”

石苞非常隐晦的提点道。

对于聪明人,一点就透,不必把话说得那么直白。

石苞对这个义子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石守信瞬间明白他入狱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一切打压,都是为了强调服从性。要不然石苞不会说这些废话。这些提点都是给活人听的,不是给期货死人听的。

手里握有一支世兵,司马昭就会给石守信封官,给他爵位,给他地盘安置兵马。而他要付出的,就是所谓的“忠诚”,以及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

“看来你已经想明白了。”

石苞满意的点点头,随即像是想起什么,哈哈大笑道:“季伦已经回洛阳了,你们多年未见,正是把酒言欢的时候。他回洛阳担任散骑侍郎,侍奉于司马炎身边。你有空来家里吃顿酒。”

很显然,石苞对于石崇也是感觉很满意的。

至于石崇从河内地区的一个县令调任回京,在“太子”身边当差,司马昭的考量也是显而易见,为儿子接班铺路。

自从灭蜀后,洛阳的一切都不一样了,大家都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事,于是该卡位置的卡位置,该上桌的就上桌,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盛宴开席!

“季伦这些年可谓是顺风顺水啊。”

石守信叹息道。

石崇很显然是走司马炎的关系,并不掩饰什么,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做事非常直白。

另外一边,在晋王府的书房里,也有人在谈论和石守信相关的事情。

“休渊(陈骞表字)啊,邓艾之事,你觉得该如何处置比较好”

坐在床榻上的司马昭询问道,王元姬正在他身后按捏肩膀,这显然是非常私人的场合,足见司马昭对陈骞的信任。

此前陈骞在荆襄公干,身份是都督荆州诸军事,今年刚刚从那边调回来,在朝廷任职。能在荆襄掌管一方军政的大佬,都是司马昭的亲信之人。

“邓艾虽然没有谋反,但是他擅自任命蜀国旧臣,还提议给刘禅封王,心思诡谲不可揣摩。

很多事情即便是他还没有做,也不能说没有做的想法。

既然邓艾已死,那便不再纠结此事,将邓艾在洛阳的家人发配边疆就是了。

至于逃亡的邓忠……随他去吧,官府也不必下海捕文书了。”

陈骞慢悠悠的说道,眼睛半开半合,脸上表情平静,看不出喜怒。

“如此也好,论功行赏的时候,不提邓艾便是了。”

司马昭点点头道,既没有说邓艾是谁杀的,也没有要将邓艾的案子大张旗鼓去办的意思。

既然是丑事,那就低调行事,得了便宜不要卖乖才是真的。

“那石守信之事,休渊以为如何”

司马昭又问。

“石守信能扛事,嘴巴也严,愿意孤身来洛阳,便已经说明了没有异心。

下官以为,该重赏,爵位田亩官职不吝赏赐,但要外放以示晋王对他的厌恶。

待太子登基之时,太子再将其调回,以示笼络。如此御下,方可令他用命办事。”

陈骞摸着胡须笑道。

司马昭也是没料到陈骞宴席间对石守信步步下套,私底下对此人的评价居然这么高。当然了,双方非亲非故的,甚至今夜是第一次见面,陈骞肯定不会有什么私心。

“何以见得”

司马昭顿时来了兴趣。

“屯兵谷城,身边就四个亲兵,押送邓艾去洛阳,虽然也就几十里地而已,但其中的风险不可谓不高。

可是石守信还是来了,说明要么猜到了会发生什么事,要么对晋王忠诚。总之这样的情况,外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这要是不赏,将来有人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可就不会如石守信这般乖巧了。

邓艾已死,不会有人为他出头,但石守信前程远大,替他开解的人相信不会少。晋王顺水推舟便是了,本就是该赏的。”

陈骞解释了一番。

司马昭还没开口,却听王元姬笑道:“陈公所言极是,晋王只是想知道,将石守信外放到哪里比较好。”

陈骞笑道:“让石苞外放到淮南,担任都督淮南诸军事。

将其义子外放到青徐,作为支援淮南的大后方。一方面是令石苞安心,另外一方面,一旦石苞有异动,便让他的义子出手钳制。

这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