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虎啸洛都(3)(2 / 3)

就能更进一步!

至于司马孚所说之事,傅祗压根没有当回事,他的打算就四个字:见机行事!

正当傅祗心中游移不定的时候,一个亲兵掀开军帐的帘门,对傅祗禀告道:“傅太守,东面有一支军队朝这里过来了,帅旗上写着司马骏,应该是驻扎在许都的禁军右军。”

居然还有其他的军队而且还是宗室的人领兵

傅祗心中一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司马孚所酝酿的事情,就远比想象中更大了!

司马骏,很有可能跟自己的目的一样,也是收到司马孚的“邀约”来洛阳的。

难道司马昭是真的病重,已经到了“神器交接”的时刻了

压住内心的不安,傅祗却是下令全军戒备。

三国后期,魏国对外用兵,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套路。

具体说来,就是洛阳禁军一部到地方上的都督府,和大都督的本部人马组合在一起,形成中军主力。

然后,再调遣都督区所管辖的各郡太守,由太守带着郡兵分进合击,听从大都督的调遣。当然了,可以从不同方向出击,并不一定要先聚拢兵马。

不管是灭蜀之战,还是鏖战淮南,魏军都是类似的套路。

这就使得很多大郡保留着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的郡兵。

各地太守也多半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不少名将都是在太守任上干出成绩的。

然而,这种体制对于调兵遣将来说很有好处,但对于政权的安全,就未必是如此了。

兵马政出多门,目的就有可能不一样。真出了事,他们究竟会不会因为军令不齐而火并呢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傅祗不知道,但是石守信前世历史上的八王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个时辰后,傅祗来到大营外面,身后的郡兵已经列阵整齐。

对面的那支军队,也同样列阵整齐。两边虽然说不上是对峙,但彼此之间的气氛已经明显有些紧张。

正在这时,对面有一骑飞驰而来,骑手没有携带任何武器。

马上之人抵近之后翻身下马,举起双手表示自己并无恶意。

见状傅祗也翻身下马,上前接洽,只是身后跟着好几个亲兵。

“我部是司马骏麾下右军,因为晋王病重,我部接到长乐公的信,得知洛阳有奸人作祟,特来王都勤王。

你们是哪一部的人马”

说话之人正是石守信,他的语气非常谦卑。

傅祗一听到“长乐公”三个字,立马就放下了戒备。

他对石守信作揖行礼道:“我乃荥阳太守傅祗,亦是听长乐公之命来洛阳勤王。”

“哈哈哈哈哈,那正好了,都是去洛阳勤王,不如我们合兵一处,也好有个照应。”

石守信哈哈大笑道。

此情此景,傅祗只好面色尴尬的点点头道:“如此也好。”

擅自调兵来洛阳,乃是大逆不道!事后若是追责起来,傅祗就算不会被斩首,丢官也是一定的。

他来洛阳不过是为了“进步”,既然有人也想进步,那暂时合兵一处也并无不可。

法不责众的道理是明摆着的。

很快,司马骏便下令挨着傅祗的军营,在他们旁边安营下寨。

傍晚的时候,司马骏邀约傅祗去自己军营内吃饭闲聊。傅祗则是忌惮于司马骏宗室子弟的身份,不愿意赴约。

司马骏也不以为意,带着石守信和另外一位身材魁梧的副将,来到傅祗的军营。

别人请客不敢去,本身就矮了一头,心都是虚的。

现在司马骏一点都不担心傅祗玩什么样,亲自来军营内找他“闲聊”,若是傅祗再拒绝,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无奈之下,傅祗只好在营中一处僻静的军帐内设宴。

众人身上皆是没有带兵刃,倒是不用担心有什么不测之事。

这顿饭吃得很是沉闷,傅祗提防着司马骏,都是在说套话。

酒过三巡后,司马骏对身边那位副将轻轻摆手,只留下石守信。

傅祗也心领神会,让身边的亲兵离开军帐,在军帐外等着。

现在的局面,是二对一,已经没有外人在场了。

司马骏没有开口,而石守信则是似笑非笑的对傅祗低喝道:“傅祗,你真是好大的胆子啊!”

“这……从何说起”

傅祗并不认识石守信,但他是见过司马骏的。

他看向司马骏,希望对方站出来解释一下,司马骏只当是没看到一样。

见傅祗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