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天下事在我(1 / 3)

第203章天下事在我

兵变当日,为司马昭出死力的,仅有自家两个嫡子,异母弟司马骏及麾下大将文鸯,以及异母弟司马伷。

还有石守信与羊琇二人。

羊琇本是王元姬母家出身,不算外人。文鸯是给司马骏打下手的,听命行事而已。

所以石守信这个名字,就显得格外的扎眼。

当然了,又因为石守信在兵变成功的第二天就找个由头润了,所以注意到他的人也没几个。

不出意外的,雪中送炭者不多,锦上添者却不少。

有的人兵变时不肯参加,但司马昭获胜后,他们就立刻跳出来了!

首先跳出来的是司马亮。

就在兵变几天后,司马亮带着关中兵马前来洛阳勤王,却被司马昭勒令大军不许进入洛阳城,然后必须即刻掉头返回关中!

司马亮虽然吃了个闭门羹,但司马昭却是派司马炎去安抚了一下自家这位异母弟。

司马亮的兵马虽然到得晚,不过心意送到了嘛,将来给好处是必然的。

至于司马亮带兵前来是来帮助司马孚兵变的,这种传言司马昭根本不信,他对司马亮的才能和性格都很放心。

无能的人,在兵变中很难帮上忙,司马亮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

一个人想不想搞事情不重要,他能不能搞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司马亮悻悻离去,没有溅起一丝水。而他长子过继给司马师的事情,司马昭也自然而然的不提了,以后也不会再提。

这次兵变,让司马昭意识到了司马家内部的矛盾,已经在逐渐增加。

真要把司马亮逼急了,他本人确实是翻不出什么浪来。可是这种人若是联合某些有脑子的人“做大事”,也未尝不能兴风作浪。

司马亮必须得安抚好,过往的一些策略,也需要微调。

接着,贾充从汉中回来了。他是听从司马昭调令回来的,但路上走的时间却是长了点,“恰好”洛阳兵变刚刚结束,他就到洛阳了。

这个情况真是令人浮想联翩。

贾充一回来,司马昭便将亲信幕僚如李胤、裴秀、郑冲、陈骞等人,都招入晋王府内书房商议大事。

众人心照不宣,都没有提司马孚这一茬,而是说起了曹奂禅代之事。

“季彦(裴秀表字)啊,今年什么时候是吉时啊。”

司马昭看向裴秀问道。

这个问题看似没什么只是随口一提,但实际上,这或许是一件大事的“引子”。

一如药方中的“甘草”。

裴秀似乎早有准备,迅速开口答道:“今年三月己卯日为‘地天泰’,乃是最吉利之日,只是今年吉时已过。”

“这样啊,那可惜了。”

司马昭点点头,稍稍觉得有些惋惜。

他原本,是想在“最吉时”改朝换代的,那一天曹奂进行最后一轮(现在已经走完第一轮了)禅让,然后司马昭“承接天时”上位,实在是妙不可言。

至少司马昭自己是这么觉得的,其他人当然无所谓咯,反正又轮不到他们当皇帝!

“对了,石守信对孤说,他改名为石虎,乃是你所起之名,测字所得,可有此事啊”

司马昭又问。

裴秀从容答道:

“石守信出身低微,如今得晋王提拔身居高位,成为一州之刺史。

他想改单字名也是顺理成章之事。石守信以信字来测字,我言‘信’者‘人言’也。

所谓人言猛如虎,故而叫石虎。”

裴秀很是直白的将当日发生之事大略说了一下。

“石虎,倒也是好名。”

司马昭微微点头,没有太在意这件事。不过是改个名字而已,别说是裴秀起的,就算是石守信自己改,也无所屌谓!

石守信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忠诚与审时度势,事后不争功,让司马昭对此人的观感大为改善。

既然是裴秀这边起的名字,那以后就这么叫好了。世人改名时找长者出主意,本就是寻常之事。

然而,这时一直没说话的贾充忽然询问道:“当日司马孚反叛,是谁提出在城中广设旗帜以为疑兵的难道是司马骏”

贾充的问题很突兀,但也不是瞎扯,确实是问到了点子上。

司马孚手中的兵马也不算少,之所以会输,主要原因就是司马昭这边担任主攻手的司马骏,提前在洛阳城内遍布旗帜以为疑兵。

仓促之间,让司马孚无法顺利破袭伏兵,一步错步步错,接下来就没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