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本固邦宁(第1/2页)
油溅烟笼夜色长,灯痕裹雾晕昏黄。
辣风斜扑粮库畔,窗牖深关避暖香。
忽见红伞横坡卧,骤起彩绸逆风张,
夜静偏添诡异凉。路人频驻疑回首,
烟火寻常何处藏?
寻根由,闭门商,一纸文来改旧章:
“新摊排马路,旧架拆成行。”
谁念摊前谋生客,紧攥合同压愁肠——
熟客认归处,移根恐难偿;
无钱争竞价,生计怎担当?
须知方寸营生地,系着千家灶与粮。
若失民生安身本,何谈邦国久宁昌?
夜市的烧烤架刚溅起第一串油星,升腾的浓烟就裹着路灯的昏黄,在晚风中揉成一片朦胧的雾。雾里浮着暖融融的光,却缠着凉丝丝的辣椒呛味,风一偏,便直往旁边的地区粮库扑去。窗后的职工早习惯了这股烟火气,此刻却把窗户关得严丝合缝,连条透气的缝隙都不愿留,今晚的反常,从空气里就透着端倪。
铁路边,九成新的红色帐篷伞被一个个放倒,在铁轨旁的水泥坝上躺成一片沉寂的红云,彻底从路人视线里隐去。三辆箱式小货车沿马路缓缓开来,司机连一声喇叭都没按,悄无声息地停在金山广场与金山市场中间的路边,车轮碾过路面的轻响,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这是金山市场路边摊成形以来头一回提前歇业。摊主们几乎是同一时间在摊位前拉起了彩条布,夜风一卷,布料被鼓得老高,像一道道绷着劲的沉默屏障,把往日的锅碗碰撞、吆喝说笑全遮了严实。偶尔路过的行人总忍不住回头张望,今晚的安静太反常了,没有收摊时的忙乱,也没有歇业后的松弛,反倒透着股紧绷的滞涩,像所有人都在悄悄等着什么,又像在拼命藏着什么。
没人知道,这份诡异的源头,藏在周一那场闭门召开的政府中层领导碰头会里。会议桌摊开的文件上,字迹格外醒目:金山市场门口的马路中央靠金山市场一边,要新建一批统一规格的标准化摊位,位置就定在去年才安置好的帐篷伞个体户那儿;就连早些年由前工商局牵头、架在路基上的那排老钢架摊,也得拆了重新规划。
可重建后的摊位该怎么分,文件上连一条明确的规程都没有,基层更是绝口不提、不会主动上报。只有“价高者得”这四个字,像一条淬了冰的暗规,是多年来没人点破、却人人默认的潜规则,更像一根带着刺骨寒意的硬刺,一下又一下,狠狠扎在每个个体户的心上。
消息像块石头,砸进了每个摊主的心里。刚花大价钱从赵志宏手里盘下摊位的宁小红,贴身口袋里的合同被指尖攥得发皱,纸边磨得手心发疼;从刘向父亲那儿接下摊位的肖红、肖国显,账本上刚记完刘向父亲留下的货款,一想到可能换地方,墨水在纸页上晕开一小团黑点;柳盈玲路过肖红的摊位,两人隔着半垂的彩条布对视半天,嘴唇动了动,终是没说出一句话,她盘的也是刘向家的摊,货款还欠着尾数,原想等春节卖完年货就还,现在连能不能保住摊位都没底。
守了十几年炒货摊的闻老实蹲在摊后,指尖反复摩挲着掉漆的秤杆,这杆秤称了十几年熟客的信任,也承着老母亲每月的药钱。他最犯愁:老主顾都认这处位置,换地方,买卖多半就垮了;去年还挑着核桃走街串巷的夫妻俩,好不容易盘下二十三号摊,新货架的油漆还亮得晃眼,砸进去的钱连零头都没挣回,此刻正对着货架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