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北大仓终于来了(1 / 2)

“第三队一百人拿犁铧,深翻一尺半,把底下热乎的黑油沙翻上来,翻完立刻用耙子细耙。

耙得土细如沙,平平整整没有坑洼。”

第三队士兵立刻行动起来,去牵牛拉起沉重的铁犁,锋利的犁铧深深切入刚刚化开的冻土。

黝黑的带着湿气的泥土如同波浪般翻滚上来,散出泥土特有的的清香。

后面跟着的士兵把着沉重的钉耙,如同梳子般,将翻起的土块细细耙碎平整。

昨日还在图纸上的开荒计划,今天就在荒原里实现了。

“第四队一百人拿锄头开沟起垄,挖排水渠,沟深半尺宽一尺,沟底要平不能积水,垄高一尺宽三尺,垄背要实不能塌。

沟与沟间隔四尺,垄与垄间隔三尺,地头地边挖排水渠连到河湾。”

第四队士兵立刻上前,挥舞着锄头,开始在地面上勾勒出笔直的沟壑,起出整齐的田垄,动作整齐划一,带着一种军旅特有的纪律性。

“第五队一百人,哪里缺人补哪里。”

南雨终于安排好全部的人手,抬手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

第五队士兵立刻散开,如同灵活的工蚁,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

南雨的声音条理分明,如同最精准的指挥棒,将五百名士兵如同臂使指,调动得高效运转。

她终于安排好全部的人手,抬手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

荒原此刻沸腾了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交响乐。

沈桃桃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场面,心里也激动不已。

“让开,让开,都让开!”

一声吆喝伴随着沉重的车轮声,从远处传来。

只见周莹带着二十几个工匠,推着十几辆沉重的独轮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冲了过来,车上堆满了崭新的农具。

“南雨总教头,沈姑娘!”

周莹抹了把脸上的汗,声音洪亮,带着一丝骄傲,“我们连夜赶工,第一批农具出了三百套全在这儿了,按你给的图,一点不差。”

她拿起一把铁镐递给南雨:“您瞧瞧这镐头,加了精钢淬了火,刃口开了双槽,专破冻土,省力不说,还不崩口。”

还有……犁铧,耙子,锄头,每一件都闪着寒光,透着沉甸甸的分量,造型也不同于寻常农具,而是更贴合开荒所需。

南雨拿起一把铁镐掂了掂分量,又用手指弹了弹刃口,出清脆的嗡鸣。

她的眼睛里瞬间爆出惊喜,用力点头:“好,好,周教头的手艺绝了。”

“哈哈哈,那是,”

周莹得意地大笑,大手一挥,“兄弟们,卸车家伙。”

工匠们立刻上前,将崭新的农具分下去。

士兵们拿到新农具,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笑容,这手感比驿站库房里那些锈迹斑斑的破烂强太多了。

“嘿,这镐头,趁手。”

“这锹够劲,铲石头跟切豆腐似的。”

士气瞬间高涨,士兵们挥舞着新农具,干得更起劲了,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何氏和春娘带着几个妇人,抬着几个巨大的木桶,热气腾腾,鱼汤的鲜香弥漫开来。

“歇会儿……歇会儿……喝口热汤,暖暖身子。”

何氏洪亮的声音响起。

士兵们纷纷放下工具,围拢过来,捧着粗瓷碗,大口大口喝着滚烫鲜美的鱼汤。

身体瞬间补充进能量,疲惫一扫而空。

荒原的另一头。

靠近驿站暖棚的地界,一群妇女正围坐在一起。

她们面前堆着小山般的土豆。

妇女们拿起锋利的菜刀,动作麻利地将土豆飞快地切成大小均匀的块。

每一块上都确保带着至少一个饱满的芽眼。

“芽眼就是土豆的命根子。”

南雨一边示范着切土豆块,一边大声叮嘱着身边的年轻媳妇。

“切的时候手要稳,眼要准,芽眼不能伤。

没了芽眼,土豆块就是死疙瘩,不了芽,长不出苗。”

“知道啦,南教头,”

年轻媳妇们脆生生地应着,手上动作更快,一个个带着饱满芽眼的土豆块被整齐地码放在旁边的箩筐里。

沈桃桃站在荒原高处。

寒风卷起她的衣袂。

她看到南雨,此刻挺直了脊梁,如同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在荒原上巡视,时而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仔细捻开。

时而指点士兵,调整沟垄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