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5章 谁会嫌赚钱多呢(1 / 2)

徐大志说完这番话,食堂包厢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副厂长赵宏宇张了张嘴,似乎还想反驳什么,但徐大志压根没给他开口的机会——他今天来可不是来打嘴仗的。

"

其实吧,"

徐大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语气缓和了些,"

我完全可以不说这些。

要不是上次和濮厂长聊得投机,知道您是个明白人;要不是看着兴州电子厂是咱们市的老牌企业,承载着多少人的回忆和期望——我何必在这儿说这些不讨喜的话呢?"

他说着环顾四周,目光在几位厂领导脸上扫过:"

你们大可以觉得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外行人。

要是觉得我说得不对,我现在就可以把话收回去,就当今天没来过。

"

说到这里,徐大志特意停顿了一下,看向濮厂长:"

不过老话说得好,当局者迷啊。

有时候身在局中,反而看不清全局。

"

这话像是一记警钟,濮厂长原本紧绷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

他想起下午刚见面时,就在自己办公室里,他和徐大志一边喝茶一边分析整个南都省的经济展形势。

当时两人谈笑风生,对省里各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说得头头是道。

怎么轮到自己的电子厂,反而就看不明白了呢?或者说,其实心里早就清楚问题所在,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

想到这里,濮厂长突然抬手制止了正要说话的赵副厂长。

他亲自给徐大志斟满酒,举起酒杯:"

徐总,来,咱们再喝一个。

"

两人碰杯一饮而尽后,濮厂长诚恳地说:"

徐总刚才说的很有道理,能不能再说说?"

看到濮厂长终于松口,徐大志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心想这步险棋算是走对了。

其实他也不想玩这手"

欲擒故纵"

,可要是不把濮厂长他们逼到墙角,这帮老顽固根本不会把他的话当回事。

要说兴州电子厂这摊子事啊,就像老话说的"

灯下黑"

厂里领导天天在车间转悠,反倒看不清自家的问题。

可外头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厂子要是再不改,迟早要完蛋!

想当年兴州牌可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兴州收音机、兴州电风扇,现在又添了兴州电视机,哪样不是南都省老百姓抢着买的紧俏货?那时候多风光啊,工人们加班加点都供不上卖。

为啥?物资短缺呗!

老百姓攒够钱就往百货大楼跑,只要有货就往家搬,根本不在乎什么牌子不牌子。

可如今这世道翻了个个儿!

满大街都是家电厂,各种电子产品堆得跟小山似的。

老百姓现在精着呢,不光要比价格,还要挑质量、看牌子。

更糟心的是,那些外国牌子也来抢饭吃——什么索尼、东芝,一个个名字洋气,质量也确实过硬。

兴州电子厂呢?说好听点是"

稳扎稳打"

,说难听点就是"

坐井观天"

这么多年就守着省内这一亩三分地,隔壁省份都打不进去,更别说全国市场了。

徐大志想起以前去广交会,广深城那边的电子产品展台人山人海,内地电子企业摊位前门可罗雀,那滋味唉……

这年头,像这样的工厂日子可不好过啊。

以前还能勉强糊口,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凶,想活下去可太难了。

就拿兴州电子厂来说吧,它可不是个例。

整个南都省,甚至全国各地,像这样摇摇欲坠的厂子多着呢。

它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随时都可能掉下去。

这些厂子现在就像快要被压垮的骆驼,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这根稻草可能是新产品卖不出去,可能是搞砸了一笔大订单,也可能是其他任何意外。

随便来点什么风吹草动,就能让它们彻底完蛋。

记得九十年代那会儿,好多国营大厂说倒就倒,工人们都傻眼了。

上万人的大厂啊,昨天还红红火火的,今天突然就关门大吉了。

很多人觉得这事来得太突然,完全没预兆。

其实啊,这就像千里长堤被蚂蚁蛀空一样,问题早就埋下了。

可惜这些厂子还蒙在鼓里,完全没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

兴州电子厂现在的情况啊,就跟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还不自知似的,以为自己只是脚滑了一下,没啥大不了的。

厂里上上下下都觉得,现在产品卖得不好只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就能缓过来。

可实际上啊,这厂子已经快走到头了,再不想办法,怕是要彻底玩完。

徐大志越说越起劲,可坐在对面的濮厂长和赵副厂长他们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