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情分比什么都金贵(1 / 2)

快过年了,县上的市场也是热闹得不得了。

街上挤满了人,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摊位上摆满了年货,红彤彤的灯笼、香喷喷的炒货、五颜六色的糖果,看得人眼花缭乱。

徐大志他们在集市上逛了一下午,回来时扛着两大编织袋的年货,把汽车后备箱都塞得满满当当的。

母亲袁翠英看见儿子买这么多东西,顿时心疼得直跺脚。

她一边翻看袋子里的东西,一边不停地念叨:"

哎哟我的老天爷,这瓜子买这么多干啥?过年图个喜庆,买半斤尝尝鲜就够啦!

"

"

还有这些糖,"

袁翠英拿起一包大白兔奶糖,眉头皱得更紧了,"

玉米糖多实惠啊,这大白兔多金贵,一颗就要好几毛钱。

再说了,这奶糖一吃就停不下来,一袋子转眼就没了,多浪费啊!

"

当她翻到猪头肉时,更是连连叹气:"

这猪头肉又贵又没滋味,有这钱还不如多割两斤五花肉,能炒好几盘菜呢!

"

徐大志站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母亲唠叨,也不反驳。

他知道,母亲这些年来靠着种地和打零工,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硬是把他们兄妹俩拉扯大。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过年能买半斤水果糖都是奢侈。

母亲总说:"

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大手大脚的可不行。

"

如今徐大志在城里混出息了,手头宽裕了。

这次回家过年,他特意把能想到的年货都买了个遍,就想让辛苦了大半辈子的母亲过个丰盛的年。

看着母亲还在为几块钱心疼的样子,徐大志心里既温暖又酸楚。

徐大志拎着两瓶好酒,又抓了几包花生米和一大块酱好的猪头肉,冲屋里喊:"

妈,我去黄叔家坐坐,顺便叫上袁书记、德阳叔他们过来喝两盅。

"

袁翠英正在里屋叠衣服,听见儿子这话,手里的动作顿了顿。

虽说刚才还在念叨儿子乱花钱,可这会儿看着他主动张罗着和邻里走动,心里头又暖烘烘的。

儿子现在出息了,在城里站稳了脚跟,回家来也知道操持这些个人情往来的事儿,当娘的哪有不高兴的?

"

去吧去吧,"

袁翠英从里屋探出头来,眼角堆着笑纹,"

记着别喝太多,你那酒量我还不知道?三杯下肚就脸红脖子粗的。

"

"

知道啦妈!

"

徐大志晃了晃手里的塑料袋,酒瓶子叮当作响,"

就是坐着说说话,您放心吧。

"

望着儿子高大的背影消失在院门口,袁翠英擦了擦手,站在门槛上又望了好一会儿。

这左邻右舍的,平日里可没少帮衬他们孤儿寡母。

记得前年她女儿高烧,还是黄叔连夜赶着牛车送她去镇上的医院。

大志这孩子现在懂事了,知道这些街坊邻居的情分比什么都金贵。

袁翠英转身回屋,心里头跟灌了蜜似的。

这些年一个人拉扯大志和他妹妹,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多少辛酸都往肚子里咽。

现在看着儿子这么懂事,再苦的日子也值了。

她轻轻拍了拍围裙,哼起了年轻时最爱的小调,继续收拾起屋子来。

袁翠英倚在门框上,眯着眼睛望着儿子走去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欣慰的笑。

这个家啊,可算是熬出头了。

她抬手擦了擦眼角,想起这些年拉扯大志和大敏的点点滴滴。

在村里,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那可真叫一个难。

光是村里人那些闲言碎语,就够让人喘不过气来。

记得有年冬天,她去井边打水,就听见几个长舌妇在背后嘀咕:"

老徐家连个顶门立户的男人都没有,以后可怎么办哟"

"

妈,我也去边上看看啦!

"

徐大敏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她的回忆。

袁翠英转身看着正在收拾的女儿,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暖流。

她走过去帮女儿整理了下衣领,轻声说:"

大敏啊,以后有啥拿不定主意的事,多跟你哥商量。

你哥现在可出息了。

"

徐大敏眼睛亮晶晶的:"

那可不!

我哥现在可厉害了。

他回来还给我带了城里最时兴的卡呢。

"

她神秘兮兮地凑到母亲耳边,"

妈,哥跟我说,他暑假回来要给咱家盖新房子!

连图纸都画好了,说要盖个带大阳台的两层小楼。

"

方翠翠一听要翻新房子,眼睛瞪得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