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军提起茶壶给大家倒水,“你那个新房子盖得真气派,咱村头一份!”
徐大志摆摆手:“什么出息不出息的,就是运气好,赶上了好政策。”
这话倒不是谦虚。
二年前,他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村小子,要不是赶上越来开放的东风,又借着几个贵人的助力,哪能有今天?
刘文清好奇地问:“二哥,你今年回家过年热闹不?听说你家那新楼房摆了好几桌酒席?”
“不止十桌!”
袁国军抢着说,“院里院外都坐满了,连县长都来给大志拜年呢!”
徐大志笑着摇摇头,正要说话,老板娘端着凉菜进来了。
四个盘子摆上桌:凉拌黄瓜、酱牛肉、醋溜皮蛋和油炸花生米。
“先吃着,热菜马上来!”
老板娘笑呵呵地又出去了。
徐大志拿起筷子,招呼大家:“别客气,动筷子!”
几杯米酒下肚,气氛更加热络。
黄明啃着酱牛肉,含糊不清地说:“二哥,你说咱们厂今年能扩大规模不?现在订单越来越多,车间都快忙不过来了。”
徐大志抿了一口酒,点点头:“有这个打算。
我正琢磨着在边上农机厂再建个分厂,专门生产新研的小麦电视机。”
黄建国一直没怎么说话,这时开口道:“大志,新厂要是开起来,管理人才得跟上。
我觉得可以提拔几个车间主任,再从大学招些毕业生。”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徐大志赞许地看了黄建国一眼,“建国,你心思细,到时候新厂的人事安排,你可以多提供参考意见给我。”
黄建国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尽量努力!”
正聊得热火朝天,热菜上来了。
红烧鲤鱼、回锅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香气扑鼻,勾得人直流口水。
黄明夹了一大块回锅肉塞进嘴里,满足地眯起眼睛:“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啊!”
徐大志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不由得想起自己刚上大学那会儿。
家里穷,一个月难得吃回肉,每次打牙祭都跟过年似的。
“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他笑着给黄明倒了杯米酒,“你们俩学业怎么样?别光顾着兼职,把功课落下了。”
刘文清咽下嘴里的食物,认真回道:“放心吧二哥,我们心里有数。
上学期我拿了奖学金呢!”
“哟,不错啊!”
徐大志由衷地高兴。
他知道刘文清家里困难,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供个大学生不容易。
黄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就差点了,刚过及格线。
不过严老师说了,实践也很重要,在厂里学的这些,课堂上还真学不到。”
徐大志点点头,夹了块鱼肉放在碗里,若有所思地说:“是啊,理论和实践得结合起来。
等毕业了,要是愿意,就正式来厂里干。
咱们一起把企业做大做强!”
这话一出,桌上顿时安静下来。
黄明和刘文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和期待。
黄建国举起酒杯:“来,为咱们的好日子,干一杯!”
“干杯!”
五个杯子碰在一起,出清脆的响声。
酒过三巡,徐大志脸上泛着红光,话也多了起来:“你们知道吗?前年这个时候,我还在为三千块钱贷款愁呢。
谁能想到,短短一二年时间,咱们厂就能展到这个规模。”
袁国军感慨道:“这就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说得好!”
徐大志一拍大腿,“咱们的日子,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
窗外,不知谁家放起了烟花,绚烂的光芒透过玻璃窗,映在每个人脸上。
黄明看着徐大志,突然觉得这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二哥,既熟悉又陌生。
他还是那个会跟他们抢糖吃的徐大志,可又不完全是了。
他肩上担着整个厂子的未来,眼里装着更远大的天地。
“二哥,”
黄明忍不住问,“你说咱们厂,将来能成全国知名的大企业吗?”
徐大志没有立刻回答。
他放下筷子,目光扫过桌上每一张年轻的脸庞,然后缓缓开口:“事在人为。
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干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