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 第一百五十四章:明朗(2 / 5)

风起明末 罗小明 4579 字 17天前

bsp;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

    流寇在前,官兵在后,作为流寇,他们很少能够在一个地方停留很久的时间。

    大型的攻城器械行动缓慢,就算是用牛马等牲畜拖拽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流寇在攻城之时,多是只能用普通的长梯或是挖掘地道,采用蚁附攻城这样简陋的手段。

    但是现在高迎祥并不缺乏时间。

    卢象升因为之前的军事上的失败退守汉江沿岸,停下了追击。

    河南在三月之时,爆发了大范围的饥荒。

    不说普通的百姓,就是军队都只能得到极少的粮草。

    祖宽和李重镇麾下的统领的数千营兵都是骑兵,不仅人要吃饭,马也要吃草。

    河南大旱,粮草短缺,辽东军中已经出现了闹响的情况。

    在经过协商之后,祖宽、李重镇等人率领的辽东铁骑被调往了陕西省内。

    一来是因为关中的地势开阔便于骑兵行动,二则是减轻粮草供应的压力。

    这些消息根本不是秘密,很多明军从下到上已经是烂的差不多了。

    高迎祥之所以能够带领着麾下的军队多次躲开围剿的大军,其实除了其敏锐的嗅觉之外,还有部分明军的通风报信。

    一些明军不仅仅杀良冒功,甚至还和流寇相互做着生意。

    传递情报这些都是小儿科的事情,买卖军功,收钱放路之类的事情他们都能够做得出来。

    历史上杨嗣昌上任兵部尚书,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以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军。

    说实话杨嗣昌提出的方略如果各路明军皆是齐心竭力,恐怕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部真的要被尽数消灭围歼。

    但是张献忠、李自成多次用金钱开路,并利用明军内部的矛盾,最终还是冲破了杨嗣昌设下的包围网。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内地,在辽东,在宣大,在大同这些等地方,很多的边军将领也有着自己的生意。

    他们生意的对象不是流寇,而是北虏和建奴……

    在明末之时,有无数的仁人志士,无数的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想要挽救国家。

    但是在他们的身后,却有很多人不仅不予帮助,反而是不断的阻扰。

    如今闯军并不缺乏时间,他们攻破的三城,还有原本的军中就有很多的工匠。

    明时实行“匠户制”,工匠的全家老幼都要参加生产,而且世代相继。

    闯军如今有数十万人,在这数十万人之中的匠户并不在少数,大型的攻城器械自然有人会制作。

    不仅如此,兵刃、火器、盔甲甚至于连火炮都有人会制作。

    只是闯军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地方,可以让他们安心制作这些东西。

    陈望目视着热火朝天的闯军营地,这段时间他是眼看着闯军的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