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o章 烛龙简(1 / 2)

书生柳明诚,家徒四壁,唯有一盏旧烛台伴他苦读。

这晚,他正捧着《论语》细嚼慢咽,烛火却忽然“噗”

地一跳,光焰骤然缩成豆粒大小,随即又猛地窜高,几乎舔到房梁。

柳明诚抬头,只见那烛芯竟蜷曲盘绕,竟似一条微缩的小龙,在烛泪中若隐若现。

他心头一奇,伸指便想去拨弄那烛芯。

指尖刚触及,一股灼痛猛地袭来,他“嘶”

地缩回手,指腹上已留下一个红痕,形状古怪,弯弯绕绕,竟如篆书文字一般。

自那夜之后,柳明诚觉自己竟似换了个人。

再捧起书本,那些艰涩字句如溪流般自然淌入脑海,过目不忘。

他惊喜万分,以为得了天助,从此更加勤奋,书案前常常一坐就是通宵。

可怪事也随之而来:一日,他从书肆淘来一本前朝野史,刚翻开几页,案头烛火竟猛地摇曳,焰心倏地透出幽幽青色,如同鬼火。

柳明诚心头一凛,再细看书上内容,果然漏洞百出,荒诞不经。

他惊疑不定,又试了几本旁门左道的杂书,但凡内容虚妄,烛焰必青光;若读的是圣贤经典或确凿史实,烛火则温润明亮,如常无异。

这烛火竟成了他辨认真伪的明灯!

这奇能很快在邻里间传开。

起初是穷困学子们纷纷上门,求他帮忙鉴别买来的书是否值得细读。

柳明诚来者不拒,烛火青红分明,倒也帮不少人省了银钱,免了误入歧途。

可风声越传越远,终于传到了城中富商钱万通的耳朵里。

这钱万通家财万贯,却有个心病——他父亲生前花了大价钱,请人修了一部厚厚的《钱氏家谱》,将自己家世追溯到上古圣贤,极尽荣耀。

可钱万通总觉心虚,生怕露了马脚,砸了钱家的金字招牌。

他备下厚礼,亲自登门,恳请柳明诚为这部家谱“掌眼”

柳明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夜,钱万通命人将那装潢华美的家谱郑重捧来。

柳明诚刚翻开泛黄的书页,案头烛火“腾”

地一下窜起老高,焰心瞬间化为一片刺眼的青碧,如同冰水浇过,整个书房都透着一股阴寒之气。

那青焰摇曳不定,映得柳明诚脸色铁青。

钱万通在一旁看得真切,脸色瞬间煞白,额角渗出冷汗,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柳明诚默默合上书,将家谱推回,一言不。

钱万通羞愤交加,带着家谱和随从,灰溜溜地走了。

从此,柳明诚得罪了城中这棵大树,日子便不那么太平了。

风波未平,更大的灾祸却从天而降。

当朝太子听闻柳明诚有此异能,竟宣他入宫,为皇家秘藏的一部先帝“遗诏”

辨认真伪。

那遗诏声称先帝另有传位密旨,矛头直指当今皇位。

此事干系重大,柳明诚深知稍有不慎便是灭族之祸。

他战战兢兢地捧起那卷用明黄绸缎包裹的“遗诏”

,刚展开第一页,殿中数百支巨烛的火焰竟齐齐剧震,瞬间全部化为惨碧的青色!

那幽幽青光弥漫开来,将金碧辉煌的大殿映照得如同鬼域,冰冷刺骨。

太子站在御阶之上,脸色在青焰下阴晴不定,眼神锐利如刀,死死盯着柳明诚。

柳明诚只觉浑身血液都冻住了,他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俯身奏道:“殿下,此卷……伪也!”

太子眼中寒光一闪,却未作,只挥挥手让柳明诚退下。

柳明诚如蒙大赦,跌跌撞撞出了宫门,却不知自己已踏入了鬼门关。

当夜,一队如狼似虎的禁军便闯入他简陋的居所,以“妖言惑众,动摇国本”

的罪名,将他打入天牢。

牢中阴暗潮湿,柳明诚蜷缩在冰冷的草堆上,万念俱灰。

他想起那夜烛芯化龙,想起指上烫痕,想起烛火青红分明……难道这奇能,竟是催命的符咒?

不知过了几日,狱卒忽然打开牢门,粗暴地将他拖了出去。

柳明诚以为自己大限已到,却被带到一处偏殿。

殿中烛火通明,却不见太子身影,只有一位须皆白的老太监,手持一截即将燃尽的残烛,静静等候。

老太监声音沙哑:“柳书生,这截残烛,是你入狱那日从你书案上取来的,如今只剩这点儿了。

你且看看,可有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