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冯三驹(2 / 2)

真乃驯马奇才!

来人,取黄金百两来!”

不料冯三驹却摇头道:“王爷,小人不求金银,只求王爷一件事。”

王爷诧异:“何事?”

冯三驹正色道:“求王爷善待所有战马。

战场之上,马匹与将士同生共死,受伤却常被弃之不顾。

若能设立马医院,救治伤马,则是万千马匹之幸。”

王爷听罢,肃然起敬:“不想你一介乡野少年,竟有如此胸怀!

好,本王答应你,即日起设立马医院,专治伤马病马。”

冯三驹深深一揖:“小人代天下马匹,谢过王爷。”

王爷越看越喜欢这少年,便道:“你可愿留在王府,做本王的驯马师?”

冯三驹婉拒:“多谢王爷厚爱,但小人乡野惯了,且乡间还有许多马匹需要帮助。”

王爷虽感遗憾,却更敬重他的品格,不仅赠他金银,还特准他随时可来王府马场。

冯三驹回乡后,用王爷赏赐的钱财建了一座小马院,专门收留伤病马匹。

他的名声越传越远,连边境的将士都听说了他的事迹。

一年后,边境战事吃紧,靖王爷奉命出征。

不料初战不利,伤亡惨重,连王爷的“踏雪”

也中了箭伤。

正当军中为战马伤亡惨重而愁时,冯三驹带着他的徒弟们赶到了前线。

原来,他听说战事惨烈,料定马匹伤亡必多,特地前来相助。

战场上,伤马哀鸣,惨不忍睹。

冯三驹二话不说,带着徒弟们开始救治。

他手法娴熟,又能懂马语,知道马儿痛在何处、怕在何处,救治起来事半功倍。

更神奇的是,只要经他手医治的马匹,不仅伤口好得快,精神状态也大不相同。

一日深夜,冯三驹正在伤马营忙碌,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嘶鸣。

他赶过去一看,竟是“踏雪”

,它胸口中箭,伤势严重。

“‘踏雪’!”

冯三驹飞奔过去,轻抚马颈。

“踏雪”

见到故人,眼中含泪,低声哀鸣。

冯三驹仔细检查伤口,现箭矢再偏半寸就会伤及心脏。

他小心翼翼地为它拔箭、上药,整整守了一夜。

次日清晨,靖王爷来看爱马,见“踏雪”

已能站立进食,大喜过望:“三驹,你又救了‘踏雪’一命!”

冯三驹却面色凝重:“王爷,‘踏雪’告诉我,敌军有三万铁骑,埋伏在山谷两侧,只等我军主力进入。”

王爷大惊:“此话当真?”

冯三驹点头:“马不会说谎。

它前日被俘,在敌营呆了一日,听得懂敌将议论。”

王爷立即派斥候探查,果然如冯三驹所说。

于是将计就计,反设埋伏,大败敌军。

战后,王爷要重赏冯三驹,他却再次拒绝:“王爷,小人不要赏赐,只求王爷一件事——允许小人在军中传授马语和马医之术,让更多将士懂得善待战马。”

王爷慨然应允。

从此,冯三驹奔走于各军营之间,传授马语和马医知识。

他编了一本《马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就连不识字的马夫也能看懂。

三年后,边境战事平息,冯三驹回到故乡。

此时的他已经名满天下,却依然朴素如初,终日与马为伴。

有人说他曾被皇上召见,却推辞不入朝为官;也有人说他晚年收了许多徒弟,将驯马医马之术传于天下。

靖王爷的“踏雪”

活到二十五岁,是马中罕见的高龄。

它死后,王爷按冯三驹的建议,没有剥皮取骨,而是将它葬在曾经战斗过的草原上,立碑纪念。

冯三驹活到八十高龄,无疾而终。

他死后,徒弟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传播爱马之道。

至今,北山村的老人们还会指着村头一片草场说:“瞧,那就是冯三驹当年驯马的地方。

记住啊,马通人性,你待它好,它就以命相报。”

而关于冯三驹能听懂马语的秘密,他一直带到坟墓里。

只是有人现,他临终前在《马经》最后一页写了一行小字:

“非我能懂马语,乃因我视马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