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亲临长安(4 / 6)

史仍从朕之请,将朕从成都放了出来。

    “初战之时,朕心怀决死之意与魏寇一战。

    “魏寇兵戈离朕最近之时,大概不过百余步。

    “那时,难道就不危险吗?

    “说朕自以为是也好,说朕居功自伐也罢。

    “朕确实以为,若非朕心中存了那么股与魏寇决一死战之意气,大汉便未必有今日大好之局面。

    “自丞相深入长安以来,朕每夜辗转反侧,不时问自己,彼时如此艰难朕都挺过来了。

    “缘何如今只能枯坐营室之间,留龙骧虎贲锐士之不用,反而旁观丞相、赵老将军他们引将士在前线为朕流血流汗?

    “于是权衡利弊风险,朕自觉这长安朕非去不可。

    “若这利弊风险朕权衡有错,彼处还有赵老将军在。

    “他若劝朕回来,朕便回来,绝无二话。

    “倘若朕不回来,那便说明就连赵老将军也认为,这长安朕去得,朕该去,他也护得住朕。

    “如此,诸位便无须忧虑,等朕好消息传来吧。”

    刘禅言辞恳切,说到最后一步上前,一左一右拉住了两位侍中的手。

    陈震、郭攸之两位侍中俱是一震,见天子诀意如此,一时面面相觑。

    沉默许久,似是认真在思索天子说的是否有其道理。

    而事实上,经天子这么一分析,他们也都觉得,司马懿似乎真的不敢孤注一掷。

    又加上天子还搬出赵老将军作为最后一道保险,于是再无话可说,双双叹了一气,算是默许了下来。

    再怎么说,天子虽执意犯险,但起码还询问了他们的意见。

    怎么着也比背着他们偷偷往长安跑好一些吧?

    刘禅见二人不再劝阻,心中也为之一松。

    且说,除了上述这些分析外,他之所以执意要去长安,还有着不好当着这些大臣之面说出的正当理由。

    那便是历史事实告诉他:

    最关键的大战,决战,创业奠基者一定要在,一定要用关键战役的胜利,往军队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壮大自己的威望。

    最典型正反面例子:

    创立大唐的关键大战,李渊一次都没参与,全靠李世民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军方只认军神李二,不认得什么李渊。

    而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最终在马下治天下时,也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丞相不可能给他撑一辈子腰。

    他这天子总有要独自面对骄兵悍将与文官集团的一天。

    既然有那么一天,那么还有什么比马上打天下打出来的赫赫威名,更能让文武官僚慑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