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掘根(3 / 5)

而简重,不便于人。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0钱到200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0到30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三钱一张?!

    跟一枚简牍一个价钱?!

    天子此言一出,相府中所有人一时全都明白,天子为何会赐那韦氏小族这么重的赏赐了。

    一张纸所能书写的内容,大致就相当于十几枚简牍,现在一张纸的成本,竟与一枚简牍几无二致。

    这不是纸。

    这是金子啊!

    如今的知识载体乃是简牍,如一卷《汉书》成书,八九十万字,需简牍三四千斤重,能装满半间屋子,搬运绝非易事,想要学习也不轻松,不论世家还是寒素,对更轻便的知识载体的渴望从未停止。

    纸张虽易发霉,保存不易,但如果是两三钱一张的纸张,能承载同样数量的文字,成本却只有简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其缺点绝对会被忽略,而轻便、便宜的优点,绝对会被放大。

    恐怕会有大量文人前来抢购。

    尤其曹魏在北方,气候干燥,纸张不易发霉,倘若能将如此物美价廉的纸张卖到崇尚奢侈、世家大族众多的曹魏,恐怕又是蜀锦巴盐一样的国家支柱产业!

    刘禅看着众人惊喜的模样,一时也是感慨了起来。

    大汉与曹魏的基本盘不一样,导致了大汉朝臣的脑回路,与曹魏朝臣的脑回路迥然相异。

    须知,纸张之所以难以在当世流通,除了价格昂贵,容易发霉,产量有限且质量不稳定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能力扩大纸张生产规模、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纸张质量的世家大族们,没有做这些事情的动力。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