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尾大不掉(3 / 4)

关兴、赵统、姜维几人已经与水部官吏们混在了一起,时不时匍匐在地观测。

    水部官吏则在再度测试验证后将数据记录下来。

    刘禅来到丞相身侧,看着周围坚硬的山石问道:“相父,此地确实能作为渠首吗?”

    丞相颔首:“陛下,臣已核验,水部官吏所测数据并无差池,确可以作为郑国渠渠首。”

    刘禅道:“自此处开渠,至渠干约四五里之遥,一路多是山石,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多少人力?”

    现在对付山石的方法,唯有火烧水激,进度不会太快。

    当年秦始皇命人修建一百八十余里长的郑国渠,耗费人工数十万,十年才完成。

    丞相环顾四周一圈,道:

    “陛下,依臣之算,大约三月。

    “但不论须多久时日,郑国渠都非修不可。

    “昔年韩王遣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欲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秦军力。

    “渠修至半,而韩王、郑国之阴谋为始皇所发,始皇欲杀之,郑国遂答始皇曰: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始皇乃使郑国修渠如故。

    “十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冯翊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亩收皆四石以上,于是关中遂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大汉光复之命脉,关中能否成大汉王业之基,亦决定于这二百里郑国渠之上,不可不重之又重,慎之又慎。”

    刘禅看着眼前山石,轻轻颔首。

    对于农业社会而言,水利工程就是国家命脉所在。

    都江偃、郑国渠、灵渠,这三项大型水利工程,功在千秋,一直沿用到一千八百多年后,全部都为秦国所建。

    这大概也是秦国以偏隅之地,一国之力,抗衡最后吞并其他六国的原因之一了。

    其他山东六国,没有一国比秦国更重视开渠水利之事。

    而丞相之所以能以益州一州之地抗衡曹魏,也与兴修水堰陂塘,重视水利不无关系。

    这是秦并六国的道路啊。

    想到这,刘禅又忽然想到扶风郡那条同样年久失修的成国渠。

    由于大汉的敌人在关东,所以丞相暂时把屯田的重心,放在了距潼关更近的左冯翊。

    但事实上,右扶风的农业资源也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他记得不错的话,司马懿就在扶风雍县附近修好了成国渠,据说溉田数千顷,而仅仅三年后,就能从长安运粟五百万石往洛阳赈灾了。

    也不知是不是吹牛。

    但如果大汉能用三年时间,攒出五百万石粮食,那关中就真可谓是一片宝地,不亏其天府之国名号了。

    忽然,刘禅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