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准备找一片风景不错的地方露营。
车子开到一个明显有过露营痕迹的草坡上去,刚好可以看更漂亮的草原风景。
行了,就这里吧。
老妈裹紧外套,张姨拉高披肩。两人没说话,找石头坐下,抱着膝盖,看远处草坡上移动的牦牛群。
这种地方实在是太适合油画了。
李悠南拍了几张照片,但都不怎么满意这种草原如果,写生画下来会更有感觉一些,素描就没什么意思了。
之前赵若萱看似顿悟了,这一次没有他老妈啰嗦,便自己自顾自的去取来画画的工具。
赵若萱抱着画板颜料往坡上走,随后支马扎,摊调色板,挤颜料。画笔蘸水,调开蓝色,悬在画布前。
李悠南便去一旁,将桌子搭起来,摆上卡式炉,搭上水壶,取出来刚才在县城买的一些东西。
水壶“嘶嘶”,接着“咕嘟”翻滚。
李悠南掰碎黑砖茶扔进去,茶汤变黑,撒盐,挖几勺牦牛奶粉,用长勺搅,奶味茶味散开。
倒几杯递给老妈和张姨,她们接过捧住,吹气。
李悠南端一杯蹲炉边,背晒着太阳。
热从手传到胳膊,耳朵里是风声、壶响、远处几声鸟叫,眯眼看壶嘴白气被风吹散。
惬意。
老妈和张姨起身,沿帐篷边小路走,弯腰看看地上的小,站定,手搭凉棚望远处,赵若萱那边只有画笔刮画布的“沙沙”声。
……
带着家人旅行,感觉也挺不错的。
独自一个人旅行,有一个人旅行的乐趣;而带上家人,也有带上家人的乐趣。
李悠南细细品尝着在若尔盖买来的马茶熬煮出来的奶茶。
若尔盖的基础建设其实很不错,路很宽,视野也好,车子不多。
这里不属于318,但风景一点都不比318高原路段的风景差。
就在想着的时候,视野的尽头,一人一马朝着这个方向过来了。
走近了才看清楚,一个藏族小哥骑在一匹好大的枣红马上,咧着嘴笑,颧骨红得发亮,像是抹上了高原的阳光,牙齿挺白。
他勒着缰绳,马不耐烦地踏着蹄子,草皮被翻起几块。
小哥对着李悠南露出笑容:“骑马,骑不骑”
相比于九寨沟的泽旺修,还有他见过的其他藏族,若尔盖草原上的藏民显得更纯粹一些。
九寨沟的很多藏族不会骑马,甚至已经很少看到马儿这种动物了,而这里则不同。
李悠南刚才一路开过来,在路上看到不少骑马的牧民。
而且他们的汉语没有九寨沟那边讲得标准,有一种浓浓的“丁真味”。
老妈她们三个女人都好奇地凑了过来。
小哥又问了一句:“骑不骑”
李悠南一时没有搭腔,默默观察着这匹马。
掌握了骑术技能的他,对这些马的品种极为熟悉了解。
川西高原上面主流有两种马,一种是河曲马,一种是康马。
而若尔盖主要以河曲马为主。
了解中国马匹的人都知道,河曲马是自古以来的三大马之一。
自从秦朝开始就是优良的战马。
这种马身材高大,体型优美健硕,而且耐力极强,可以几天几夜不吃不喝,还能依靠强大的嗅觉辨识草原上的沼泽。
看到这匹马,李悠南就有一种很想摸一摸它脑袋的冲动。
说实话,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上,哪怕是牛和狗都没有马对人类重要。
放在历史的角度看,马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忠实的伙伴。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随着汽车摩托车的普及,若尔盖马匹的数量正在减少。
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也不免让人有一些唏嘘。
从进化的角度上来说,马这种动物是早就该被自然环境给淘汰掉的。
但它靠着完美弥补人类的劣势,在残酷的大自然竞争当中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似乎再也不需要像古代那样依靠马儿了。
李悠南问:“怎么收费啊”
小哥比划了一下:“20,20一圈。”
老妈有一些迟疑,问道:“你要试一下吗会不会很危险啊”
而赵小芳关注的则是其他的点,她问:“一圈有多远啊”
小哥一开始没有听明白,又凑近了一点。
赵小芳费力地解释了一下:“就是要跑多远收20。”
小哥明白了意思,指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