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老索尼清账了(下)(2 / 3)

,明贼朱雍槺联手李定国,导演了惊天逆转,从此一发不可收。

大清的西征大军,一路败退,撤回到贵阳城,也逃不脱全死光的惨剧,甚至连两广都丢完了。

这些杀进明贼腹地,十几万满蒙汉精锐,除了投降的,真正逃走的兵马,也就是洪承畴的几百心腹。

但清军的损失,远远不止这些,两广总督李栖风的兵马,原有广东的兵马,都损失殆尽。

还有周边省份,抽调支援的绿营兵,除了投降的,全部也没了。

再加上,南直隶,被福建郑氏海盗突袭,伤亡也不小。

以前,大清国百战百胜,攻无不克,高抚恤银,能保证他们的战斗力和高昂士气。

如今,清军一路败退,几乎是全军覆灭,地盘也没了。

这个高抚恤银政策,也就成了大清国的催命符,财政崩溃的导火索。

是的,满清入主中原,之所以能收降那么多汉人军队,粮饷和打胜仗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一点,是阵亡抚恤银,这个标准,比明军高了不是一点点的。

参照以往的标准,满蒙将士,最低是50两,汉军旗和绿营,最低是30两,其他的将校,按级别增加。

当然了,绿营兵马的抚恤和粮饷,标准是蛮高的,能不能拿到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嘶嘶嘶、、”

“23万?”

“伤亡这么大?”

“1000万抚恤银??”

“算错了吧”

“又搞错了吧”

、、、

在座的重臣大将,已经麻木了,一个个老武夫,老头子,面面相觑,倒吸冷气,喃喃自语中。

20多万的伤亡,肯定都是精锐了,这是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了。

1000多万的抚恤银,也是闻所未闻的数字,吓死人的数字。

当然了,很多的抚恤银,近600万,还没有发放下去,拖欠了,没钱了呗。

刚刚的财政收入,他们都听到了,以往最高的时候,也就是5千多万,这还是刮地皮的结果。

照这么搞下去,几场大败仗,就能把全国的收入,挥霍一空。

没错的,都不用打仗了,军队没了粮饷,直接就崩了,国家必亡啊。

“咳咳”

站在中间的老头子老索尼,置若罔闻,眉头都不抬一下,只是轻微的咳了两下。

是的,债多了不愁,主管财政户部的他,又变不出粮饷,先把财政收支说完吧。

“最后一项”

“是先帝的陵寝国葬”

“诸位都知道,先帝驾崩的,比较仓促”

“先帝的梓宫,一直是停在寿皇殿,也不是个办法”

“皇陵的位置,倒是选好了,但朝廷拿不出钱粮,导致迟迟无法动工”

“户部测算过了,按照以往的惯例和体面,少则百万,多则数百万,再少的话,就难看了”

没错,已经死了大半年的顺治皇帝,他的残躯梓宫,还没有下葬呢。

不是不想下葬,而是没有陵寝下葬,地址也选好了,就是顺治亲自选的。

没办法,死的太早了,也就是22岁,正值青年壮年,生机勃勃的年龄,突然就暴崩了。

现在,陵宫位置选好了,但是,财政崩了,没钱动工啊。

没错,历史上的顺治皇帝暴崩,他的遗体梓宫,就停寝了两年时间。

如今,大清国,阵亡了那么多军队,财政一塌糊涂,局面只会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一点,满清入关十几年,南方一直在打仗,剿灭朱明余孽,大西军和忠贞营。

钱粮耗费太大了,即便是刮地皮,也就勉强过得去,年年亏空,年年没有结余。

天下不安定,连年战争不断,这种局势下,年纪轻轻的顺治,肯定不会花钱修陵寝的,没那么昏庸。

“咕噜、、、”

此时此刻,待老索尼说完顺治梓宫,没钱下葬的时候,整个西暖阁,鸦雀无声,寂静如斯。

一个个重臣大将,老武夫,端坐在侧,低着头,怂着腰,继续数蚂蚁。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没得钱粮,这些朝廷大佬巨头,也会变成弱鸡鹌鹑蛋。

更何况,顺治皇帝,死了就死了,活人总不能给死人陪葬吧。

如今的大清国,伤亡那么大,财政窟窿一大堆,四处漏风,活人都活不下去了,谁还考虑死人啊。

“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