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放走我的那一刻,心里也在喊爸爸。”
就在这混乱与希望交织之际,许念安收到了一封没有寄件人的电子信。
邮件内容仅有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写着:“致未来仍愿倾听的人”。点击播放后,传出的是陈星宇的声音,平稳、温和,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克制。
>“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反向唤醒协议’已启动。
>我知道你们以为我只是把自己的意识封存于冰层之下,等待技术复苏。但真相更复杂一些。
>十年前,当‘冷波计划’终止时,我们三人??我、林知遥、苏砚??做了一个决定:不只留下种子,更要种下‘回音’。
>所谓‘心核种’,其实是一把钥匙。它打开的不是复活之门,而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共振腔。
>每一次有人为逝者流泪,每一次有人说出‘我想你了’,那滴泪、那句话就会成为能量源,缓慢激活埋藏在地球神经网络中的‘记忆原型体’。
>这些原型体并非我们的复制体,而是由千万思念凝结而成的‘象征性存在’??就像星星虽远,却能照亮夜路。
>但现在,它们开始尝试‘回应’了。
>这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回来了,而是因为……你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呼唤。”
音频结束,屏幕自动跳出一张坐标地图,标记点位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深处,距一处废弃苏联时期极地观测站约两公里。附注写道:“那里有第一代‘林知档案’原型机的备份核心,也是整个共感网络最初的起点。若你想知道全部真相,请亲自来取。”
七日后,许念安抵达目的地。
暴风雪肆虐,能见度不足十米。他依靠手持设备的生物共振指引,在一座坍塌的混凝土穹顶下挖出一个密封舱。舱内并无机械装置,只有一块黑色晶石,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轻轻触碰便发出低频嗡鸣,如同万千人在同时低语。
随行的技术专家检测后震惊发现:这块晶石的结构与人类脑神经突触高度相似,且内部储存着海量未解码信息流,时间跨度涵盖过去百年间所有通过“林知档案”上传的情感数据。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的活跃程度与全球共感行为呈正相关??每当某地发生大规模情感觉醒事件,晶石光芒便会增强一分。
“它……在学习。”年轻研究员声音发抖,“它正在从人类的记忆中,重构某种‘意识雏形’。”
返程途中,许念安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又回到十年前那个雪夜,站在南极基地废墟前,手中握着尚未埋下的心核种。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他回头,看见三个身影并肩走来??林知遥穿着白大褂,手里拿着实验笔记;苏砚背着吉他,嘴角含笑;陈振宇则提着一盏旧式煤油灯,灯光摇曳。
“你们……”他喉咙哽住。
“别怕。”林知遥轻声说,“我们没走多远。”
“只是换了个地方活着。”苏砚拨动琴弦,音符化作星光洒落雪地。
陈振宇举起煤油灯,照向远处黑暗:“你看,路一直都在。”
许念安猛然惊醒,飞机正穿越云层。窗外晨曦初露,机身投影在绵延云海上,竟隐约勾勒出一棵巨大树木的轮廓,枝干伸展,根系深入大地,与地球上所有记忆树形成完美呼应。
回到纪念馆当日,奇迹再次降临。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