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极差,发射无力。
孙元化这番“高论”,还经常被某些洋奴们拿出来当证据,用来论证明朝的火炮技术落后。
然而,但凡是稍微了解一些明代火器知识,或者亲自用过虎蹲炮的人都知道,孙元化这段话,简直是错得离谱。
虎蹲炮为什么炮弹和炮管间隙大?
因为它打的是子母弹,也就是一颗大的主炮弹,配合着散子。
那留下的二分间隙,正好是用来填充这些散子的。
至于气密性,则是通过垫在后面的木马子和沙土提供的。
(木马子是药膛内部,用木头制成的挡片,能够在药膛装填火药完毕之后将其筑实,具有紧塞与闭气的作用,以此增加火药爆炸时的威力。)
这些内容,都是戚继光白纸黑字,写在《纪效新书·习法篇》里的。
而孙元化为什么会这么写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人,压根就没去实地考察过。
他既没看过士卒们实际操作虎蹲炮,也没读过戚继光的兵书。
他所有的火炮知识,都来自于他翻译的那些西洋书籍和他自己的想象。
孙元化就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嘴炮党。
也不知道孙承宗看到这份“考察报告”时,脸上的表情到底该有多么精彩。
总之,从那以后,孙承宗就基本没再用过孙元化这个人,只是给了他一个兵部司务的闲职。
职责是“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
意思就是:
你小子别掺和具体事务了,就在旁边好好看、好好学,啥时候真弄明白了,再出来说话。
而负责修缮城防、布置火器的工作,孙承宗都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总兵李秉诚。
并且孙承宗还不放心,又特意调来了工部职方司主事沈棨和顺天府通判杜应芳。
让他们带着孙元化,一起负责火器的战备工作,意图让他能在实践中学习。
按理说,这两位都是能人,孙元化总该能学到点真本事了吧?
可孙元化“不负众望”,又在同僚面前露了个大脸。
天启三年,孙元化亲自负责督造的一批火炮终于完成,准备交付军队使用。
按照惯例,需要进行试射验收。
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连续试放了三门,就当场炸了三门。
巨大的爆炸声和飞溅的铁片,差点伤及围观的官员。
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孙元化究竟造的是火炮还是炮仗。
光天化日之下,孙元化给全体同僚们拉了泡大的,自然是没脸在辽东再待下去了。
于是,他只能向孙承宗请辞。
孙承宗得知此事,还特意安慰孙元化:
“君非冒者,但大器晚成耳。”
然而,这段极不光彩的经历,在后来孙元化的个人传记《孙中丞》中,却被其后人巧妙地“修饰”了一番,变成了:
“天启三年阁部(孙承宗)受命专征,布置宁远,公谋议浸与不合,复求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