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陌底渡见闻(2 / 4)

二柱乔装假扮的。

    董二柱换上了江瀚那身惹眼的甲胄,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头部用兜鍪与面甲遮掩,四周被亲兵死死围住,摆足了架势,任何人不得靠近。

    而此时,真正的江瀚,已经提前钻进了中条山里。

    趁着所有人把注意力都放在大部队上的时候,江瀚才带着人悄悄从山里出来。

    陌底渡距离江瀚的驻地只有七十多里路程,八百精锐沿着黄河河岸一路疾行,只需一日便能抵达。

    陌底渡,又称浢津渡。

    北岸的中条山有一条浢水河流出,并在渡口处汇入黄河,故而得名浢津。

    《穆天子传》中记载:“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

    浢津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末,盐运业十分发达。

    山西没闹贼之前,每天都大批驮队,满载着解州出产的池盐,翻越中条山,由此渡河南下,直抵长江流域。

    因此,渡口周遭聚集了大量的百姓,为此地南来北往的商贩转运货物,其中最多的便是粮食、棉花、食盐以及各种日用百货。

    一路走走停停,江瀚等人终于在次日傍晚时分,抵达了陌底渡下游的一处隐蔽河湾。

    望着面前奔流不息、浊浪滔滔的黄河,即便是素来胆大包天的江瀚,此刻心里也不免有些发怵。

    尽管已是初冬,黄河进入了枯水期,但这个河湾最窄处的河面,放眼望去,依旧有十丈左右。

    看着这眼前宽广的大河,不少士卒都面露难色,下意识地吞咽着唾沫。

    这帮来自西北内陆的汉子,大多数时间都在对着毛乌素沙漠发呆,哪他妈见过这么宽的一条河?

    如今骤然看见横亘在面前的黄河天堑,即便嘴上不说,心里都感觉沉甸甸的。

    他们可没有渡船,有的只是用羊皮浮囊扎成的筏子,最多旁边再捆上几个木罂、木桶。

    面对着这滔滔大河,实在显得太过渺小,因此,很多人都踟蹰不前,迟迟不敢下水。

    见此情景,江瀚知道,他这个主帅必须站出来了。

    他深吸一口气,摘下头盔,将众人聚在了一起:

    “弟兄们,黄河虽宽,但却挡不住我等南下求活之路。”

    “今天,便由我身先士卒,为尔等打头阵!”

    说罢,他便率先走向了岸边的一只羊皮筏子,用力将筏子推进了水中。

    看见自家主帅亲自上阵,麾下那些原本还有些畏缩的士卒们,胸中顿时也涌起了一股血勇。

    他们哪能真的让江瀚打头阵,说白了,只是头一回面对如此大河,一时畏惧罢了。

    眼见自家主帅都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哪还能退缩?

    一群人嗷嗷叫着冲了上去,七手八脚地把筏子抬到水边,准备强渡。

    这些皮筏都扎得不大,每一只勉强能容纳七八个人。

    由于时间仓促、材料有限,这些筏子普遍做得不怎么精良,不少地方甚至还在漏气,估计也就能勉强渡河一次。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江瀚不再犹豫,猛地抄起船桨,低声喝道:

    “随我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