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
“田兄高见!我们这就去书院,讨回公道!”
一时间,大堂内议论纷纷,不少人当即便准备追随田景行,前去明德书院。
田景行见状,微微一笑:
“诸位,事不宜迟!咱们现在便各自分头行动,回去后各自联络平日里相熟的同窗好友,务必将此事广而告之。”
“明天一早,与我一同前往明德书院,向那伙无法无天的贼人讨个公道!”
“这次一定要让贼人知道,这陕州城,不是他们为所欲为的地方,还有我辈儒生的铁骨与正气!”
实事求是地说,大明的读书人,除了水太凉头皮痒这等无耻之徒,大部分人还是有几分武艺和血勇在身上的。
这主要是因为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一系列规矩。
在明代,家境稍好一些的儒生,往往都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并非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中明确规定,生员必须每天在“未时,习弓弩,教使器棒,举演重石”。
老朱甚至为此专门设立了奖励制度。
所谓:“遇朔望习射于射圃。树鸽射位,初三十步加至九十步。每耦二人,各挟四矢,以次相继。长官主射。射毕,中的饮三爵,中采二爵。”
简单来说,弓箭射的好的秀才,会得到美酒作赏。
而碰上考试,擅长射箭也被做为“加分”项目。
明朝的会试,也会要求考生展示弓马骑射的本事,所谓“会试,二三场兼五经书算,榜后试骑射。”
那些弓马娴熟、骑射出众的考生,往往能获得提前入仕为官的机会。
譬如崇祯十二年,河北乡试第一的梁以樟,便是在高中进士后的骑射测试中,三箭连发,箭箭中靶,技惊四座。
于是,梁以樟立刻便被授予了河南太康知县的实缺。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是绍兴的朱舜水、杭州的张煌言等人,无一不是文武双全之辈。
这也直接导致了大明的文官们,普遍都不弱。
辽阳城下,被后世诟病的东林党文官袁应泰,便曾亲率一队明军骑兵,从正面硬生生冲垮了不可一世的满洲两黄旗。
此事无论是在明代官方档案,还是在满清的文献记载中,都有明确记述。
按照满文档案的说法,这一战打得两黄旗的军官纷纷弃阵而逃,狼狈地寻找房屋躲避。
最后,满清军队是依靠火器的远程压制,才阻止了袁应泰前进的步伐。
但这项举措,有利有也弊。
当文官们普遍掌握了一些军事技能后,他们便愈发地瞧不起那帮武将了。
你会耍大刀,老子也会;你会骑马射箭,老子也不差,而且老子比你更有文化,更有谋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末才会涌现出那么多,自以为深谙兵法的文官,白白地葬送了无数将士的姓名。
当然了,真要让陕州城里的这帮生员,拎着刀枪弓箭去冲击贼兵的军营,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真有那份胆气的,早就跟着张琛和史记言,在陕州城头慷慨殉国了。
他们唯一能做的,也仅仅是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一袭襕衫,腰间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