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崇祯九年发展计划(一)(4 / 5)

多都是从硝土中熬制出来的,其中硝酸钾的纯度并不高,含有不少杂质。

    如果直接把它施用于农田,不仅营养元素难以吸收,反而可能烧毁农作物,甚至破坏土壤结构。

    所以江瀚必须想办法,去除土硝里的杂质,然后再将其配比成化肥。

    而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硝石是制备火药的关键材料,必须满足军中需求,剩下的才能用来制作化肥。

    但化肥这玩意儿吧,你又必须量产才行,否则一斤两斤的化肥,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念及于此,江瀚脑中突然灵光一闪,看向李兴怀:

    “李主事,你是四川本地人,可曾知道本省哪里有产量大的硝石矿?”

    “就是军中用来造火药的硝土,我有急用。”

    李兴怀被他问得一怔,不知道话题怎么突然从粮食扯到了硝石,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道:

    “回大王,臣下的老家江油,就有一处极大的产硝地。”

    “哦?仔细说说!”

    李兴怀整理了一下思绪,回道:

    “就在江油县以北的重华镇一带,有座老君山。”

    “此山颇有神异,山中有许多天然形成的硝洞,规模很大,比较出名的有大兴洞、朝阳洞、天雨洞等。”

    “这些洞内四季阴凉,洞壁和底部的土层中富含硝土,附近乡民世代都有进洞熬硝的传统。”

    李兴怀所说的老君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硝矿产地,地质构造特殊,洞内蕴藏着丰富的硝酸盐矿产。

    明朝时期,西南战事所需要的硝石,基本都出自于此;而清朝乾隆时期,为了攻打大、小金川地方土司,更是大规模开采过此地的硝石。

    江瀚听完,眼前一亮,没想到在江油就有大规模的产硝地,看来得把这片地区纳入官营了。

    对面的李兴怀见江瀚对硝洞如此感兴趣,自然也明白他的想法,脸上不禁露出一丝为难之色。

    “大王,您是不是想把老君山的硝洞都收归官营,然后雇人开采?

    “依属下看,此事恐怕有些难办。”

    “嗯?有何难处?”

    李兴怀叹了口气,详细解释道:

    “大王有所不知,其实在明廷治下,老君山的硝洞一直都是官营的。”

    “朝廷为了确保火药原料,将附近熬硝的乡民都编入了硝匠户,子承父业,世代为朝廷熬硝,不得随意转行改业。”

    “据下臣所知,重华镇登记在册的硝匠户,就不下三四百户之多。”

    “但是吧,这项差事极其艰苦,匠户们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硝差。”

    “要是完不成定额,要么自家掏钱补税,要么就得去服更苦的徭役。”

    “再加上工作艰辛,待遇微薄,官府发放的月米,只有三五斗粮食,难以养家糊口。”

    “可就是这么点粮食,还要遭到层层盘剥,到手能剩多少全看运气。”

    说到这,李兴怀两手一摊,

    “时间长了,谁还愿意干这等卖命又挨饿的营生?”

    “于是,这些硝匠户们全都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