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旁溜下了土坡。
两人简单检查了坡下士兵的伤势,随后便互相搀扶着,把那摔得龇牙咧嘴的士兵从沟里弄了上来,跟在队伍后方。
整个过程高效而沉默,丝毫没有影响大部队前进。
在经过一些复杂的岔路口时,郑芝凤还能看到引路兵站在道旁,用手势替队伍指引方向。
在每个队列的最前方和末尾,李定国都安排有夜视能力最好的士兵,一来负责探路,二来负责联络后队。
他们如同黑夜里的猫头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并保持前后队伍之间的目视联系,确保整个行军纵队不会脱节。
山路崎岖坎坷,时而需要攀爬陡坡,时而需要蹚过溪流,但这支队伍却好似如履平地一般,保持着极快的行军速度。
郑芝凤被这套精密的行军体系给深深震撼了。
他从没想过,竟然真的有军队能够在不打火把的情况下,顺利通过山间复杂的地形。
就这样,这条沉默的黑色长龙,在乌江边的崇山峻岭间走走停停,凭借着严密的组织纪律,不断向着预定位置赶去。
第二天寅时,天色还没完全放亮。
经过三个多时辰的强行军,李定国这支偏师,终于抵达了茶山渡口附近。
这是个背坡的山沟,距离渡口大约四五里地。
前方塘兵传来消息,已经发现了明军营地,似乎正在生火造饭。
塘兵们已经按照约定,在渡口上游一处不显眼的河滩上,绑上了一面小小的三角旗。
这是在通知对岸的主力部队,我部已经就位。
李定国听完塘兵汇报,满意地点了点头。
邵勇定下的总攻时间是今早辰时,他们还提前了一个时辰抵达。
李定国找来传令兵,吩咐道:
“快,让全军就地隐蔽,抓紧时间休息。”
随着他一声令下,周围的士兵们才彻底放松下来,不少人直接瘫坐在了地上。
而一旁的辅兵们则是分头行动,有的撑起帐篷,铺上毯子;有的则掏出馍馍和肉干,一一分发给众人充饥。
士兵们三下五除二的啃完馍馍,抄起水壶灌了几口,随后一头钻进帐篷里倒头就睡。
将士们抓紧时间补充体力,而身为主将的李定国还在忙碌着。
他带着几个亲兵,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山脊线附近。
李定国借着林子的掩护,亲自观察地形和渡口守军情况,规划着进攻路线。
茶山关渡口位于乌江南岸,明军营寨依山傍水而建,背靠着一片陡峭的山崖,面朝乌江。
寨墙以木栅为主,辅以夯土,四周还设有望楼。
守军的防御重心完全放在了临江一面,此处寨墙高大,甚至还添置了多处炮位和箭垛。
经过一番仔细勘查后,李定国决定从山脊侧面的密林中潜伏一段,然后再抵近冲出。
这条进攻路线,需要先下一段陡坡,然后冲击明军营寨的侧后方。
进攻距离大概三四里左右,麾下将士只需一次冲锋便能抵达,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就在李定国勘察地形,制定进攻路线时,北岸的主力部队已经摆开了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