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黑水峪惊险脱身后,高迎祥如同惊弓之鸟,再也不敢有任何北上的念头。
他现在一心只想尽快南撤,经由蜀道退入相对安全的四川境内,寻求江瀚的庇护。
然而,孙传庭显然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
在孙传庭看来,高迎祥的前锋虽然遭到重创,但仍有部分主力幸存。
要是放任闯贼逃入四川,趁机与那江贼合流,无疑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必须趁其新败、惊魂未定之际,将其彻底绞杀在汉中盆地!
于是他立即以陕西巡抚的名义,严令汉中各路明军向高迎祥盘踞的石泉县逼近合围,务必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绝不能放跑贼人一兵一卒。
而此时,驻守在汉中府周边、理论上可供调遣的明军主要有三部:
阶州参将方国安部、汾西参将邓阳部,以及四川副总兵邓玘部。
三部人马加起来,大约有八千之众。
按理说,以八千经制官兵,围剿一个刚刚遭受重创、仅剩残兵败将的高迎祥,应是绰绰有余。
但问题是,这三部明军的主将,就没一个是正常人。
邓阳自然不必多说,他是潜伏在明军中的卧底。
而阶州参将方国安、四川副总兵邓玘这两位,则颇有“听调不听宣”的味道,对上级的命令往往是阳奉阴违。
尤其是四川副总兵邓玘以及他麾下的这帮川军,处境最为艰难,也最为危险。
由于长期缺粮少饷,这些川兵军心极度不稳,部队时常处于鼓噪哗变的边缘。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上,邓玘本应该在崇祯八年,死于樊城兵变。
当时的邓玘奉洪承畴之命戍守樊城,结果其部将王允成以克扣军饷为由鼓噪作乱,发动了兵变。
混乱中,邓玘的仆人被乱军所杀,而邓玘本人则是惊慌登楼越墙,坠地而亡。
但在这个时空,邓玘则被划归了卢象升麾下,跟着卢总理一路剿贼。
卢象升是个有能力的,而且很愿意善待士卒。
他千方百计筹措粮饷,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邓玘这支川军的建制和战斗力。
后来卢象升被调往宣大,邓玘部便重新划归了洪承畴麾下。
洪承畴也知道这部川军是个烫手的山芋,索性便把他们扔到了汉中驻防,免得剿贼时出现什么意外。
《明史》中,对于邓玘的评价是:
“玘由小校,大小数百战,所向克捷。”
“以久戍觖望,恣其下淫掠。大学士王应熊以乡里庇之,玘益无所惮。其死也,人以为逸罚云。”
大概意思就是,邓玘能征善战,但由于长期戍守边疆心怀不满,所以纵容部下奸淫劫掠,再加上朝中有人包庇,所以他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直到最终遭到兵变身死,人们都认为邓玘这是自食恶果。
这番评价就是说,邓玘此人善战,但不善带兵,并且还把他麾下军纪败坏的原因,归咎于邓玘的纵容和包庇。
但客观来说,这种评价是不准确的。
说实话,邓玘这部川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