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初时,镇远侯顾成、都指挥使马烨便在元朝顺元城的基础上,将土墙改建成了坚固的砖石城墙,并将城区向北扩展至喷水池一带,形成了贵阳内城。
内城周长约九里,设有大量垛口和五座城门(朝京、德化、武胜、圣泉、柔远)。
万历年间,巡抚郭子章又对内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最终形成了贵阳城“九门四阁”的宏大格局。
历经数代加固,贵阳的内外城墙周长,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三百余丈。
城墙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垛口,每隔一段距离,便有城楼、转角楼、小月楼高高伫立。
城池内还设有两座水关,控制护城河出入口,兼具了防御与水利功能。
作为控遏西南土司的第一线堡垒,贵阳城的防御,甚至还在成都城之上。
对于贵阳城到底有多难打这个问题,当年水西土司安邦彦最有话语权。
奢安之乱时,安邦彦纠集十万大军围攻贵阳,城中守军仅有四五千人。
土司兵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对贵阳发起了猛攻,但却被守军凭借坚城数次打退。
安邦彦围攻贵阳长达十个月之久,但却迟迟不能破城而入。
而贵阳军民的韧性也在这一战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史载,城中粮尽,至人相食,人肉价高达四斤值银一两……
知县周思稷甚至自杀以体飨士卒,城中四十万军民饿死殆尽,仅余二百余人,其状之惨,尤胜睢阳。
但即便如此,贵阳还是未被攻破,一直坚持到了援军抵达。
面对如此坚城,即便是久经战阵的邵勇,也倍感压力。
起初,他还试图劝降,派使者前往城下,陈诉利害,言明天下大势,甚至还许下了不少优厚待遇。
但城内的贵州总兵许成名、知府梁思泰等人却意志坚定,对劝降之词充耳不闻。
他们早已加固城防,征集城中乡勇、学子登城协守,摆出了一副誓与城池共存亡的架势。
劝降不成,邵勇也只能硬着头皮下令强攻。
汉军将携带的数十门重炮推至阵前,对着城头猛烈轰击,试图压制城头守军后,架云梯登城。
然而,城中守军极其顽强,炮火稍歇,便立刻冒着硝烟冲回城头,并以滚石礌木、火油金汁予以还击。
邵勇组织的数次进攻,都被守军给打了回来。
接连强攻数日,却毫无进展。
邵勇也发狠了,他下令集中所有重炮,对准城东的一段城墙猛轰,试图将城墙轰塌。
在接连报废了三十多门大炮后,总算勉强轰开了一个口子。
可这道口子实在太小,汉军的前锋部队刚冲进去,就遭到了城上城下的守军猛烈抵抗。
丢下了数百具尸体后,前锋部队只得狼狈不堪地退了回来。
打退汉军进攻后,城内的守军迅速用沙袋、以及从各处拆来的砖石木料,又将缺口重新封死。
十几天下来,汉军在贵阳城下折损了数千人,却连外城城墙都未没能真正突破。
无奈之下,邵勇只得改变策略,放弃强攻,采取长期围困之势。
大军挖掘深沟,修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