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四川境内为汉王有嗣而欢欣鼓舞、军民同庆之时,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师,却是一副愁云惨淡的景象。
尽管紫禁城内的雪下得再大,也压不住朱由检心中的焦躁。
去岁清军破关入塞,如入无人之境,不仅掳掠人畜财物无算,更是逼得宣大总督和兵部尚书双双畏罪自杀。
朝廷颜面扫地,边防体系更是一度濒临崩溃。
无奈之下,崇祯只能将还在湖广剿匪的卢象升调任宣大,让他去收拾烂摊子。
听说卢象升到任后大力屯垦,整顿兵备,致使宣大两地颇有起色,朱由检总算是圣心稍慰。
然而,对于兵部尚书的人选,朱由检却一直犹豫不决。
兵部尚书执掌天下兵马调度,负责抵御内外之敌,他不得不谨慎挑选。
张凤翼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要是再来一个庸碌无能、或者只知道结党营私之辈,大明可真要完了。
朱由检理想中的兵部尚书,首先不能是东林党、阉党或者其他任何派系的人员,必须是无党无派的“孤臣”。
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任用,确保皇权不受掣肘。
其次,在此流寇复起、边患频发的多事之秋,兵部尚书必须通晓军事,最好有实际的督师、督军经验,能够应对错综复杂的战场局势。
自从卢象升调任宣大后,中原的剿寇事务需要朝廷更有力地统筹,这个兵部尚书,得能替皇帝分忧解难。
朱由检在堆积如山的奏疏和官员档案中反复寻觅,经过一番精心筛选后,终于将目光锁定在了一个人身上。
他就是前任宣大总督,目前正在老家为父守制的杨嗣昌。
杨嗣昌,出身于湖广官宦之家,他爹杨鹤曾任三边总督,也是陕西这帮反贼的老熟人了。
当年杨鹤因为在陕西招抚失据,反而导致流寇坐大,进而被崇祯下狱问罪。
当时,正在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任上的杨嗣昌闻讯,连续三次上疏,恳请辞去官职,以求代父受罪。
朱由检看在他其孝心可嘉的份上,最终免去了杨鹤的死罪,改为发配江西袁州充军。
崇祯八年九月,杨鹤病逝于袁州戍所,宣大总督杨嗣昌便依制离职,在家丁忧守孝。
对于皇帝当年的“恩典”,杨嗣昌自然是感激涕零。
如今正值用人之际,朱由检决定夺情起复杨嗣昌,让他为国效力。
诏书抵达杨家,杨嗣昌依着官场惯例,上演了一出“三辞三让”的戏码,以示忠孝之心。
可他等得起,紫禁城里的皇帝却等不及了。
各地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来:
西南方向,贵州总兵许成名的求援信字字泣血,言及贼势浩大,省城危在旦夕;
中原腹地,河南、湖广、山西等地,原本偃旗息鼓的流寇再度复出,攻城掠地,搅得官军疲于奔命;
而最让崇祯寝食难安的,则是从东北传来的消息,关外的东虏,竟然对朝鲜正式宣战了!
征伐朝鲜,是皇太极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去年阿济格入塞,其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明廷的注意力,为他调集兵马、准备东征朝鲜创造时机。
结果万万没想到,明廷在宣大、京畿地区的防线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