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零四十三章 午间小叙(3 / 4)

军工科技 止天戈 3533 字 1天前

会。我们可以选择几架战斗机进行试点改装,验证这套技术在空中的表现。”

    “这个想法不错,”罗凯兴奋地搓了搓手,“不过空中环境比海上复杂得多,尤其是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热辐射和气动效应,可能会对隐身效果造成干扰。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吴浩补充道:“我已经安排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新的传感器阵列,能够实时监测机体表面温度分布和电磁波反射情况。结合量子计算模型,可以在毫秒级内调整隐身参数。”

    三人再次围拢在平板电脑前,屏幕上展现出一幅复杂的三维模拟图。一架隐形战机以超音速穿越云层,机身周围的空气被压缩成明亮的激波带,但这些激波却神奇地没有触发任何地面雷达报警。

    “这是最新的气动隐身算法吗?”李卫国惊叹道,“竟然能把激波的能量分散到如此程度!”

    “不仅如此,”吴浩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小亮点,“我们还加入了微波吸收材料,在特定频段内进一步降低反射信号强度。即便敌方使用被动红外探测器,也很难捕捉到我们的踪迹。”

    罗凯皱眉问道:“但如果对方同时使用多部雷达交叉定位呢?我们的系统能否应对这种高强度探测?”

    吴浩切换到另一个界面,展示出一组密集排列的虚拟节点。“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分布式干扰网络。每架战机都会释放多个微型无人机,它们可以协同制造虚假目标,并根据主战机的位置动态调整布局,迷惑敌人视线。”

    李卫国思索片刻后提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让这些无人机承担部分战斗任务?毕竟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体系对抗,单个平台的作用已经逐渐弱化。”

    吴浩赞同地点点头:“确实如此。我们计划将人机融合技术扩展到整个编队层面,通过人工智能优化资源调度和战术决策。飞行员只需负责最终判断,其他琐碎工作都交给系统处理。”

    罗凯插话道:“听起来很美好,但别忘了,人工智能再先进也需要数据支撑。如果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积累,它可能反而会成为负担。”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参加这次演习的原因。”吴浩坚定地说道,“只有真正投入到战场环境中,才能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打造出一支无人能敌的幽灵舰队。”

    夜渐深,三人的讨论依旧热烈。窗外的大海波澜壮阔,仿佛在为他们描绘的未来蓝图鼓掌喝彩。

    ---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会议室,一场针对下月空军演习的具体方案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

    吴浩率先发言:“经过一夜的研究,我们决定采用‘蜂群’战术作为主要验证方向。具体来说,我们将派遣十架无人僚机伴随两架有人驾驶战斗机执行任务,利用它们的灵活性和数量优势压制对手。”

    一位空军代表举手提问:“那么如何保证人机之间的高效沟通?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稍有延迟就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吴浩从容回答:“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原理的即时通讯链路。理论上,无论距离多远,信息传递都可以做到零延迟。”

    旁边的一名工程师补充道:“当然,实际操作中还会受到大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已经制定了多种应急预案,确保即使出现意外也能迅速恢复连接。”

    讨论继续深入,围绕着无人僚机的自主决策能力、武器挂载配置以及与现有指挥系统的兼容性等问题展开。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力求达到最佳状态。

    与此同时,另一组技术人员正在紧张调试即将参与演习的装备。一架银灰色涂装的新型战斗机静静停放在机库里,其流线型机身散发着冷冽的科技感。机翼下方悬挂着几个不起眼的小舱体,正是此次试验的核心??无人僚机的发射装置。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逐步完成,所有人的心绪也被拉向即将到来的挑战。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军事演习,更像是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