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简雍后,苏则就开始琢磨上了。
苏则已经从刘备的来信和简雍的口述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沧海商号是农部商署下的唯一商号,也是整个大汉最大的商号,大到其他所有商号都加起来,也连沧海商号的一半都不到。
刘备与沧海商号交易,自然是因为刘备在青州任过琅琊国相,知道青州特产对益州的巨大作用。
可沧海商号为何愿意与刘备交易呢?
从简雍的表现来看,似乎沧海商号愿意与益州的巴蜀商号做生意,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就有意思了。
苏则可是知道,内阁已经下达诏令:禁止江北与江东、江南做任何生意。
刘焉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割据益州的意图,凭什么刘备一入蜀,沧海商号就愿意与益州做生意呢?
户部属下的商号,竟然要与有明显割据意图的势力公开交易,这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吧?
苦思个中缘由良久后,苏则才琢磨出一点味道来。
难道刘备是朝廷这边的?
可成公子将刘备逐出青州时,成公子还没有入京。
所谓的朝廷,分前朝与新朝。
前朝是汉灵帝,也就是先帝主导,腐朽不堪。
新朝则是由内阁主导,推行大汉新制,生机勃勃。
那刘备作为刘氏血脉,他忠于的是前朝呢,还是当朝呢?
如果刘备忠于的是前朝,沧海商号就不会与刘备做任何交易。
可刘备会忠于当朝吗?
当朝可是青州成公子一手组建,而刘备可是被成公子逐出青州的,一定对成公子满心的怨恨。
毕竟自古以来,被驱逐从来都是奇耻大辱。
猛然间,苏则眼睛一亮,也把自己吓了一跳。
难道“逐出青州”是假的?反而真正的用意却是“用间于各个割据势力”?
苏则赶快用凉水擦了把脸,让自己头脑清醒清醒。
将刘备四人逐出青州,是成公子在渔阳做出的决定。
那时先帝还未崩殂。
如果那时成公子便以“驱逐”这样的手段,派出刘备四人游走于徐州、荆州,然后再入益州,说明什么?
说明成公子知道先帝很快便要驾崩,然后大汉就会因董卓进京而乱。
而且成公子还知道,护民军一定会战胜董卓,入京并重组朝廷。
也就是说,成公子对刘备等人被“逐出”青州后的事态的发展了如指掌。
天哪,这太吓人了吧?
哪怕成公子真是仙人弟子,可他也只是弟子,并不是仙人。
可成公子却做出了仙人才能做出的事情。
他如何能够如仙人一般知道事态的发展?
太让人惊悚了。
不过,想到“仙人才能做出的事情”,苏则了然了。
成公子既然是仙人弟子,其大汉的变迁,当然是其仙人师尊告诉他的了。
大汉至今未发现其师尊山中客的踪迹,不恰恰证实了山中客确实是仙人。
人总有踪迹,只有仙人才来无影、去无踪。
而且仙人弟子虽然不是仙人,比不上仙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那前知十年、后知十年总是可以的吧?
这样不就能够解释了成公子为何在先帝还在世时,便已派出了刘备四人为间。
征西军团为何不远数千里,穿越西河郡、上郡那贫瘠的黄土高坡?
过去的说法是为了抄王国、韩遂羌胡叛军的后路。
可如今苏则想来,似乎不仅仅是抄了叛军的后路,似乎也抄了董卓的后路。
否则,哪怕董卓在京都混不下去了,也可以率兵西返,卡住函谷关。以董卓的兵强马壮,足以割据雍凉二州当土皇帝了。
再看征西军团灭了王国、韩遂叛军后,再取华阴,在董卓刚刚入京之时,就已经隔绝了关中与京都的联系,断了董卓的后路,还让董卓蒙在了鼓里。
之后,成公子亲率特战队袭取函谷关,征南军团由小平津渡过大河,全歼小平津关和孟津关守军。
再加之“讨董联军”由东向西,封锁了董卓东去之路,征南军团渡河后,联同函谷关的特战队,封锁了董卓的西归之途……
似乎护民军的征南军团和特战队就一直隐藏在大河北岸,就等着董卓入京呢。
只有董卓入京,并祸乱京都,护民军才有理由围困京都。
这样一想,怎么看成公子都是事先知道一切。
再看看刘备这一路跋